中國的酒桌上,最能看出個人的基本素質。
比如二伯李建輝,每次喝酒他總是排在同桌客人的中間落座,這個時間點其實很有講究。
作為半個主人,他當然有義務先招呼客人入座。這是最基本的禮數,無可厚非。
但隻要桌上的客人來了一半左右,他就會趕緊坐下,即使桌上還有空位置,他也不會再次起身張羅客人。
這會給人一種相對熱情但又不過分殷勤的感受。
說白了,就是距離感。
再加上他外在的衣著,你可以接著揣測:
此人小有身家,性格上外圓內方,估計不好糊弄。
又如趙玉芝,她總是表現得熱情誠懇。
還沒開席就忙得不可開交,似乎哪兒哪兒都有她的身影。大家一旦吃開了,她也總是傳菜倒酒的角兒。
隻有到了宴席的尾聲,你才能看到她端著一個飯碗,可憐巴巴的吃著殘羹剩菜。
這人不是老實,就是虛偽!
前者害己,後者有可能害人。
有些人並不虛偽,但是愚忠於老實的品質。
李子明嗤之以鼻,尊重和認同感並不是你多鞠幾次躬,多倒幾次酒,多陪幾個笑臉就能換回來的。
說到底還是自身實力的問題!
所以,當幾個大男人喝得半醉,嚷嚷著叫趙玉芝倒點酒時,他有些怒其不爭。
李子明起身攔住了趙玉芝,一把搶過她手裏的白酒瓶,轉身就朝著二爺爺的位置走去。
他一邊走,一邊隨手拿起桌上的一個小口杯給自己滿上,一臉調皮道:
“二爺爺,今天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咱爺倆走一個!”
說完,李子明把幾人環顧了一圈,笑著道:
“來,大家打個圍,人多力量大,人多才熱鬧嘛!”
說完李子明一口酒悶下了喉嚨,老白幹明顯有些辣,自己的小身板又是第一次經受到酒精的考驗,一瞬間小臉就漲得通紅!
“好!”
二爺爺一下子激動起來,他作為資深老酒鬼最是喜歡和別人拚酒。
俗話說酒場上沒有父子,一桌子老爺們還能被個小娃娃比下去?
二爺爺大大咧咧一杯就立馬下肚,其他的幾個叔叔伯伯也先後回了一杯。
來而不往非禮也,受到子侄的挑釁,二伯當然躍躍欲試,準備跳出來反擊。
李子明暗道不好,放在重生前他倒也不懼,但剛才一杯下去,自己腦袋都昏沉了,怎麼可能是李建輝的對手?
輸人不輸陣!李子明決定硬著頭皮接下來,
還好此時二媽隔著老遠,開口罵道:
“喝了點黃湯,就不知道自己姓啥子了?你大兒子還發著低燒呢,你再多灌他幾杯,說不定燒退了還要感謝你當的好老漢(爸爸)。”
“你們幾個大男人,欺負一個小娃兒,有本事你們把酒留到晚上,我們回去喝!”
幾個嬸嬸開口助拳道,在榆都婦女能頂兩個半邊天,大多數的有婦之父在外麵威風八麵,回到家其實就是個耙耳朵(我是不會承認的)。
一家之主集體發聲,耙耳朵們當然言聽計從,繳械投降。
不過氣氛是搞起來了,接下來就是內部的拚酒時刻。這時候的酒桌文化是:不喝倒幾人,說明不夠盡興。
以後再次碰麵都會相互吹牛,說是上回的主人家請客,不小心買了假酒……
中午的宴席大家都吃得非常盡興。二爺爺喝醉了酒,踉蹌著到處找鋤頭,要不是被大夥拉住,他老人家頂著大太陽想去掏淤泥。
李複海也喝得紅光滿麵,但意識依然比較清醒。
飯後幾人圍坐在堂屋裏,無可避免地提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複海把孫子一頓猛誇,大家目瞪口呆之餘,當然把這一切歸功於讀書的力量,隻有李建輝的眼底一陣閃爍,不知道再想些什麼。
至於請大家幫忙修繕圓塘,那就更沒問題了。不過時間上有些緊,再有不到半月,就該收割稻穀了。
最後還是爺爺拍板下來,半個月的時間應該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