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之一粟。”
在人眼中,蜉蝣冠以朝生暮死的名詞,成蟲不飲不食,短則不過數個小時,長則不過幾天,就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有人認為蜉蝣傻,水生的稚蟲拚地積累營養,撥開水麵,燦爛的陽。可是當它衝出水麵之後,卻能拚盡自己的所能,幾乎將自己全部的經曆都用於配這。這僅僅是它來到這個界後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印記。
人笑談蜉蝣淡的一生,卻讚蟬的歌聲,還冠以其“悲壯的歌唱家”的稱。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這是誰在憂誰,又是誰的生短暫呢?在地球的眼裏,人不過是一種剛興起的物種罷了。前一秒還著蜉蝣,下一秒卻也起了自身的生也不長久,於是作才會感慨人生的脆弱與渺小,揮筆寫下這不朽的篇章吧。
人生也是短暫的。如同泡沫在一瞬間漲破,生也就轉瞬逝,化為虛影。也不留下,留下一片水漬。
生短又如何?生長又如何?我們無法定奪。蘇東坡當年作《赤壁賦》時,過“蓋將自其變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在現在來是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也是一條經的理。哀甚生短暫,是自己覺得它短暫罷了。
有一天,我突發奇:蜉蝣在水中的這些年,夢見的天空是怎樣的呢?如它自己見到片往的天空之後,快就會衰老,會死亡,會隨風卷著泥土埋葬,它是否還有勇氣飛到陸地上?
我它是的,也一定會有勇氣衝出水麵,撞開漣漪,翩翩起舞,盡地揮灑汗水擺出自己的姿態。
和蜉蝣一樣。人都應該有夢,不論偉大是渺小。網上來有一句火的話“如沒有夢,和鹹魚有區?”是如。夢,說白了,就是一種往,是埋藏在心中深處的希望。
然而追逐太陽,就必定會為太陽灼傷。因懼怕炎火,所以才有太多太多的人停下來選擇了觀望,有甚掉進黑夜的迷途。蜉蝣去找尋夢中屬於自己的蔚藍的天空,價就是朝生暮死。可它們既然選擇了不懈地找尋,又何畏十方生死?為了心中的希望,突破了自己,戰勝了時間。一振翅飛翔的蜉蝣,都是一偉大的追夢人。。
親愛的朋友,慶幸自己還有時間吧。因如,才會有多的夢,才有多的時間去追夢。白駒過隙,陰如梭,在這一生裏一步一步地走,走的夢,將夢照進現實。
祝所有的讀今晚個好夢。不在的夢裏,是否會有蜉蝣夢見的天空。如有的話,一定會是一個好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