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6 選擇目標市場(1 / 3)

6.1.2 目標市場選擇三部曲

市場細分是確定目標市場的基礎。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企業無論采取什麼策略,也無論選擇幾個細分市場,所確定、選擇的目標市場必須具有最大潛力,能為自己帶來最大利潤。因此,在確定目標市場時,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所確定的目標市場必須足夠大,或正在擴大,以保證企業獲得足夠的經濟效益。這是因為消費者的數量是企業利潤的來源之一。美國的“麗”(Lee)牌牛仔褲就始終把目標市場對準占人口比例較大的那部分“嬰兒高峰期”的消費者群體,從而成功地擴大了該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麗牌牛仔褲以15—24歲的小青年為目標市場。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那些在“嬰兒高峰期”出生的,在整個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可是,到80年代初,昔日“嬰兒高峰期”的小青年一代已經步入中青年階段。新一代小青年在人口數量上已大大少於昔日小青年。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在80年代末,麗牌牛仔褲又將其目標對準25—44歲年齡段的消費者群體,即仍是“嬰兒高峰期”一代。為適應這一目標市場的變化,廠商隻是將原有產品略加改進,使其正好適合中青年消費者的體形。結果,90年代初,該品牌牛仔褲在中青年市場上的份額上升了20%,銷售量增長了17%。

(2)所選擇的目標市場是競爭對手尚未滿足的,因而有可能屬於自己的市場。日本“本田”公司在向美國消費者推銷其汽車時,就遵循這一原則,從而成功地選擇了自己的目標市場。同“奔馳”、“奧迪”、“富豪”等高級轎車比,本田的汽車不僅價格較低,技術也較高,足以從競爭對手口中爭食。然而,“本田”公司沒有這樣做。根據“本田”的預測,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雙收入家庭的增多,年輕消費者可隨意支配的收入將越來越多,涉足高級轎車市場的年輕人也將越來越多。與其同數家公司爭奪一個已被瓜分的市場——即一部分早就富裕起來並擁有高級轎車的中老年消費者市場,不如開辟一個尚未被競爭對手重視的,因而可完全屬於自己的市場——即剛剛和將要富裕起來的中青年消費者市場。

(3)所確定的目標消費者最可能對本品牌提供的好處作出肯定反應。如果所選擇的目標市場很大,但該市場的消費者對你的品牌不感興趣,仍然不能獲得利潤。例如,在70年代中期,德國“寶馬”牌汽車在美國市場上將目標對準當時的高級轎車市場。調查卻發現,該細分市場的消費者不但不喜歡,甚至還嘲笑“寶馬”,說“寶馬”就像是一個大箱子,既沒有自動窗戶也沒有皮座套,同其他車簡直無法媲美。顯然,這個市場對“寶馬”的高超性能並無興趣。於是,生產廠家決定將目標轉向收入較高、充滿生氣、注重駕駛感受的青年市場。因為該市場的消費者更關心汽車的性能,更喜歡能夠體現不同於父輩個性和價值觀的汽車。為吸引這個市場的消費者,廠家就突出宣傳該車的高超性能,結果,到1978年,該車的銷售量雖然還未趕上“奔馳”,但已達到3萬多輛,到1986年,已接近10萬輛。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經濟開始走向蕭條,原來的目標消費者已經成熟,不再需要通過購買高價產品來表現自我,加上日本高級轎車以其“物美價廉”的優勢打入美國市場,“寶馬”麵臨新的挑戰。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之所以喜歡“寶馬”,是因為它能給駕駛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即“人”駕馭車而不是“車”駕馭人。駕駛“寶馬”。消費者感到安全、自信,因為他們不僅可以感覺汽車、控製汽車,從“寶馬”身上,他們還可以得到如何提高駕駛技術的反饋。於是,廠家又將目標市場對準下列三種人:相信高技術駕駛人應該駕駛好車的消費者、為了家庭和安全希望提高駕駛技術的消費者、希望以高超駕駛技術體現個人成就的消費者。到1992年,盡管整個美國汽車市場陷入蕭條,“寶馬”的銷售量卻比1991年提高了27%。

6.1.2 目標市場選擇三部曲

市場細分是確定目標市場的基礎。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企業無論采取什麼策略,也無論選擇幾個細分市場,所確定、選擇的目標市場必須具有最大潛力,能為自己帶來最大利潤。因此,在確定目標市場時,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所確定的目標市場必須足夠大,或正在擴大,以保證企業獲得足夠的經濟效益。這是因為消費者的數量是企業利潤的來源之一。美國的“麗”(Lee)牌牛仔褲就始終把目標市場對準占人口比例較大的那部分“嬰兒高峰期”的消費者群體,從而成功地擴大了該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麗牌牛仔褲以15—24歲的小青年為目標市場。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那些在“嬰兒高峰期”出生的,在整個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可是,到80年代初,昔日“嬰兒高峰期”的小青年一代已經步入中青年階段。新一代小青年在人口數量上已大大少於昔日小青年。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在80年代末,麗牌牛仔褲又將其目標對準25—44歲年齡段的消費者群體,即仍是“嬰兒高峰期”一代。為適應這一目標市場的變化,廠商隻是將原有產品略加改進,使其正好適合中青年消費者的體形。結果,90年代初,該品牌牛仔褲在中青年市場上的份額上升了20%,銷售量增長了17%。

(2)所選擇的目標市場是競爭對手尚未滿足的,因而有可能屬於自己的市場。日本“本田”公司在向美國消費者推銷其汽車時,就遵循這一原則,從而成功地選擇了自己的目標市場。同“奔馳”、“奧迪”、“富豪”等高級轎車比,本田的汽車不僅價格較低,技術也較高,足以從競爭對手口中爭食。然而,“本田”公司沒有這樣做。根據“本田”的預測,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雙收入家庭的增多,年輕消費者可隨意支配的收入將越來越多,涉足高級轎車市場的年輕人也將越來越多。與其同數家公司爭奪一個已被瓜分的市場——即一部分早就富裕起來並擁有高級轎車的中老年消費者市場,不如開辟一個尚未被競爭對手重視的,因而可完全屬於自己的市場——即剛剛和將要富裕起來的中青年消費者市場。

(3)所確定的目標消費者最可能對本品牌提供的好處作出肯定反應。如果所選擇的目標市場很大,但該市場的消費者對你的品牌不感興趣,仍然不能獲得利潤。例如,在70年代中期,德國“寶馬”牌汽車在美國市場上將目標對準當時的高級轎車市場。調查卻發現,該細分市場的消費者不但不喜歡,甚至還嘲笑“寶馬”,說“寶馬”就像是一個大箱子,既沒有自動窗戶也沒有皮座套,同其他車簡直無法媲美。顯然,這個市場對“寶馬”的高超性能並無興趣。於是,生產廠家決定將目標轉向收入較高、充滿生氣、注重駕駛感受的青年市場。因為該市場的消費者更關心汽車的性能,更喜歡能夠體現不同於父輩個性和價值觀的汽車。為吸引這個市場的消費者,廠家就突出宣傳該車的高超性能,結果,到1978年,該車的銷售量雖然還未趕上“奔馳”,但已達到3萬多輛,到1986年,已接近10萬輛。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經濟開始走向蕭條,原來的目標消費者已經成熟,不再需要通過購買高價產品來表現自我,加上日本高級轎車以其“物美價廉”的優勢打入美國市場,“寶馬”麵臨新的挑戰。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之所以喜歡“寶馬”,是因為它能給駕駛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即“人”駕馭車而不是“車”駕馭人。駕駛“寶馬”。消費者感到安全、自信,因為他們不僅可以感覺汽車、控製汽車,從“寶馬”身上,他們還可以得到如何提高駕駛技術的反饋。於是,廠家又將目標市場對準下列三種人:相信高技術駕駛人應該駕駛好車的消費者、為了家庭和安全希望提高駕駛技術的消費者、希望以高超駕駛技術體現個人成就的消費者。到1992年,盡管整個美國汽車市場陷入蕭條,“寶馬”的銷售量卻比1991年提高了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