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人在討論《醉翁亭記》的創作技法時,發現它與作品之間的淵源關係。韓愈的散文在北宋前期就已經獲得有效的傳播,柳開、王禹偁、穆修、僧智圓等人,對韓愈散文的傳播都居功甚偉。經一代文宗歐陽修及其同道者的大力推揚,韓愈在宋人心目中獲得非常崇高的地位,“韓柳風格”一詞是對當時散文作品極高的評價,在韓愈文統、道統地位逐步確立的宋元時期,這樣的作品也很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同。歐陽修有當代韓愈之稱,其子歐陽發宣稱乃翁之文“備盡眾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工,或過退之。如《醉翁亭記》《真州東園記》,創意立法,前世未有其體”(《歐陽修全集》附錄卷二)。
《醉翁亭記》問世後,不少讀者把這篇奇文拿來與韓愈的散文作對比,注意到二者之間的文學承繼關係。如宋人洪適就將《醉翁亭記》與韓愈的《盤穀序》作了比較,指出歐陽修對韓愈文章的“化用”(《容齋三筆》卷一之“韓歐文語”)。宋人費袞也發現了《醉翁亭記》與韓文的淵源關係,指出二者在運用語助虛詞上的共通之處。他認為歐陽修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實際上是學習了韓愈《祭十二郎文》的寫法,其主要功能在於形成了宋代散文特有的“紆徐不迫”之氣質。費氏總結了語助詞在韓愈、歐陽修散文中的美學價值,並極力稱讚這種寫作技巧的高超。晚於洪適、費袞的宋人陳叔方將《醉翁亭記》與韓愈的《祭潮州大湖神文》比較,指出“歐陽文忠公作《醉翁亭記》,乃散文爾,首尾數百言,悉用‘也’字,前此所未有”(《潁川語小》卷下)。元人白珽在其《湛淵靜語》卷二中,重複了陳叔方的看法,說明這種寫法至少在文學批評中獲得了認同。
《醉翁亭記》一經發表,即得到各階層讀者的關注。人們對它的討論一直比較熱烈。但在所有閱讀《醉翁亭記》的聲音中,也有一種並不認同此文價值的聲音,其中最早的批評可能是來自歐陽修的文學同道宋祁。宋祁頗有文學家氣質,他曾因詞中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名揚天下,時人稱之為“紅杏尚書”。宋祁的審美視野比較開放,但他卻對文體上有所創新的《醉翁亭記》提出較為嚴厲的批評:
《醉翁亭記》初成,天下莫不傳誦,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宋子京得其本,讀之數過,曰:“隻目為《醉翁亭賦》,有何不可。”
———《曲洧舊聞》卷三
同樣持這種批評態度的還有歐陽修的文學後輩秦觀。秦觀,即蘇軾的學生秦少遊,那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是出自他的生花妙筆之下。秦觀也認為:“退之作記,記其事耳。今之記,乃論也。少遊謂《醉翁亭記》亦用賦體。”(《後山集》卷二三)秦觀看法與宋祁不約而同,宋人陳鵠《耆舊續聞》卷十、宋人林《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一、元人祝堯《古賦辯體》卷八等,都轉錄了他的這個批評。
宋元文人在討論《醉翁亭記》的創作技法時,發現它與作品之間的淵源關係。韓愈的散文在北宋前期就已經獲得有效的傳播,柳開、王禹偁、穆修、僧智圓等人,對韓愈散文的傳播都居功甚偉。經一代文宗歐陽修及其同道者的大力推揚,韓愈在宋人心目中獲得非常崇高的地位,“韓柳風格”一詞是對當時散文作品極高的評價,在韓愈文統、道統地位逐步確立的宋元時期,這樣的作品也很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同。歐陽修有當代韓愈之稱,其子歐陽發宣稱乃翁之文“備盡眾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工,或過退之。如《醉翁亭記》《真州東園記》,創意立法,前世未有其體”(《歐陽修全集》附錄卷二)。
《醉翁亭記》問世後,不少讀者把這篇奇文拿來與韓愈的散文作對比,注意到二者之間的文學承繼關係。如宋人洪適就將《醉翁亭記》與韓愈的《盤穀序》作了比較,指出歐陽修對韓愈文章的“化用”(《容齋三筆》卷一之“韓歐文語”)。宋人費袞也發現了《醉翁亭記》與韓文的淵源關係,指出二者在運用語助虛詞上的共通之處。他認為歐陽修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實際上是學習了韓愈《祭十二郎文》的寫法,其主要功能在於形成了宋代散文特有的“紆徐不迫”之氣質。費氏總結了語助詞在韓愈、歐陽修散文中的美學價值,並極力稱讚這種寫作技巧的高超。晚於洪適、費袞的宋人陳叔方將《醉翁亭記》與韓愈的《祭潮州大湖神文》比較,指出“歐陽文忠公作《醉翁亭記》,乃散文爾,首尾數百言,悉用‘也’字,前此所未有”(《潁川語小》卷下)。元人白珽在其《湛淵靜語》卷二中,重複了陳叔方的看法,說明這種寫法至少在文學批評中獲得了認同。
《醉翁亭記》一經發表,即得到各階層讀者的關注。人們對它的討論一直比較熱烈。但在所有閱讀《醉翁亭記》的聲音中,也有一種並不認同此文價值的聲音,其中最早的批評可能是來自歐陽修的文學同道宋祁。宋祁頗有文學家氣質,他曾因詞中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名揚天下,時人稱之為“紅杏尚書”。宋祁的審美視野比較開放,但他卻對文體上有所創新的《醉翁亭記》提出較為嚴厲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