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誠實守信,和諧的橋梁(1 / 3)

這期間,匈奴單於為了拉攏張騫,使盡了各種辦法,不僅為他娶了一位匈奴妻子,還生下了後代。但是不管怎樣,張騫一直將代表漢使身份的使節留在身邊,因為他從未忘記國家賦予自己的使命,也從未動搖過找到大月氏的決心。

公元前129年,趁守衛鬆弛,張騫毅然拋棄妻兒,帶著隨從逃出了匈奴的控製,繼續踏上尋找大月氏的征途。由於十年的匈奴生活,無論在語言和氣質上,張騫都可以輕易地裝扮成一個十足的匈奴人,因此他們很順利地通過了匈奴控製的地區,到達了西域。

張騫在西域各國一路打聽大月氏的下落,終於在大宛國得到了大月氏的消息。他們在大宛國王的幫助下,最終找到了遙遠的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因為重新定居在肥沃富庶的新國土上,早就不想報仇了。張騫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不得要領,隻好動身回國。

不料在回國的途中,張騫一行人再次被匈奴捉住,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張騫再次成功脫逃,終於成功歸國。他這一去,曆時13年,出發時100多人的使團,回來時僅剩兩個人。他們雖然沒有結成與大月氏的軍事同盟,但張騫艱難鑿通西域之路的創舉則意義非凡。後人正是踏著張騫的足跡開創了絲綢之路,張騫也憑借對完成使命的堅定信念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最終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永載史冊。

張騫的故事真摯感人,一帆風順往往隻存在於人們的美好祝願之中,實際上,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才是做人、做事過程中的常態。因此“信”,對做任何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誠信是和諳社會的核心要素

儒家的理想社會並非空洞的幻想,而是像儒家修身一樣,一步一步實現的,由和諧而至小康再至大同。它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夢寐以求並為之不懈追求的理想社會。實現大同世界的根本在於人際間的和諧,也就是人們互相友愛、關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很簡單,但由於人性的差異,要做到人和,其實並不容易,人際間的信任便是這個問題的關鍵。

儒家處事的原則,一貫是從我做起。這裏講的從我做起,是嚴格要求自己,以誠信為待人的原則,使自己得到別人的信任。但這並不是說建立人際間的信任一定要先信任別人,相反,在對別人的認識上,儒家有另一套智慧法則,絕不輕信。

在《論語•泰伯》中有這樣一段話:“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不知道曾子的這番話是有感於什麼而發的,但是這段話說明了信任在人際間的重要性。如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還有一些麵子上的作用,那麼受人臨終之托,才能真正考驗一個人的誠信。是啊,可以將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可以將百裏的家業托付給他,就算麵臨生死大節也不能使他動搖,這樣的人算是君子嗎?這樣的人當然是君子。如果在這樣的君子感召下,人人以誠信為本,不論事情大小,都能誠實守信,那麼由這些人組成的社會將會多麼美好!

這期間,匈奴單於為了拉攏張騫,使盡了各種辦法,不僅為他娶了一位匈奴妻子,還生下了後代。但是不管怎樣,張騫一直將代表漢使身份的使節留在身邊,因為他從未忘記國家賦予自己的使命,也從未動搖過找到大月氏的決心。

公元前129年,趁守衛鬆弛,張騫毅然拋棄妻兒,帶著隨從逃出了匈奴的控製,繼續踏上尋找大月氏的征途。由於十年的匈奴生活,無論在語言和氣質上,張騫都可以輕易地裝扮成一個十足的匈奴人,因此他們很順利地通過了匈奴控製的地區,到達了西域。

張騫在西域各國一路打聽大月氏的下落,終於在大宛國得到了大月氏的消息。他們在大宛國王的幫助下,最終找到了遙遠的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因為重新定居在肥沃富庶的新國土上,早就不想報仇了。張騫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不得要領,隻好動身回國。

不料在回國的途中,張騫一行人再次被匈奴捉住,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張騫再次成功脫逃,終於成功歸國。他這一去,曆時13年,出發時100多人的使團,回來時僅剩兩個人。他們雖然沒有結成與大月氏的軍事同盟,但張騫艱難鑿通西域之路的創舉則意義非凡。後人正是踏著張騫的足跡開創了絲綢之路,張騫也憑借對完成使命的堅定信念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最終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