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所展示的情感世界
蒲鬆齡的《聊齋自誌》說:“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這明確地告訴讀者,蒲鬆齡在描繪非人間題材時,自覺地用以書寫“孤憤”,其作品的抒情特征是異常鮮明的。他在《聊齋誌異》中重點展示了他情感世界的三個側麵:
一、戀愛題材和知己情結
蒲鬆齡是富於才華的,但自十九歲考上秀才之後,數十年間屢試不第。他富於才華而不為人賞識,痛感知己難得之餘,不時用小說來書寫他的情愫。在其戀愛題材小說中,他采用比興手法抒寫期待知己的情懷,將審美理想和現實感受融為一爐,創造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情境。這類作品有《連城》、《喬女》、《瑞雲》等。
《連城》的宗旨,正如馮鎮巒所評:“知己是一篇眼目。”少負才名的喬大年以其詩受到史孝廉之女連城的賞識,遂視之為知己,不僅割胸肉救連城一命,甚至在連城病逝後,甘願與之同死。這裏所展現的正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境界。蒲鬆齡在文末感歎道:“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議其癡;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而不能自已也。顧茫茫海內,遂使錦繡才人,僅傾心於蛾眉之一笑也。悲夫!”蒲鬆齡本人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顯然寓含在其中。
如果說《連城》因借助於一個色彩爛漫的愛情故事,迷離淡冶,頗多詩意,那麼《喬女》則以風格質樸見長。“壑一鼻,跛一足”,既黑且瘦、守寡在家的喬女,其生命的價值在常人看來是賤而又賤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底殷實、挑選續弦頗為苛求的孟生卻深深地鍾情於她,為她的高潔的“德”所感動。雖然喬女最終並未嫁給孟生,但正如她自己所說:“孟生能知我”,“固已心許之矣”,知己之感已銘刻在她的心中。小說的重點是寫喬女報答知己的撼人心魄的“癡”情。“居無何,孟暴疾卒”——孟生的亡故使其家庭瀕臨崩潰:“孟故無戚黨,死後,村中無賴,悉憑淩之,家具攜取一空,方謀瓜分其田產。家人亦各草竊以去,惟一嫗抱兒哭帷中。”根據當日的禮法,“非孟戚屬”的喬女是不宜過問孟生家事的,但她未顧忌這些,如春潮般洶湧在心頭的是強烈到可以超出於生命之上的知己之感。她先是“踵門”求援於孟的友人林生,請他“以片紙告邑宰”;在堂堂五尺男兒林生被無賴輩嚇得“閉戶不敢複行”時,喬女卻無所畏懼,“銳身自詣官”;縣令亂耍威風,將她“訶逐”而出,她也並不退縮,又“哭訴於縉紳之門”。反反複複,曆經折磨,她終於使諸無賴受到懲治。此後,她便竭盡心力為孟生撫養孤兒。如此“俠烈”,真無愧於蒲鬆齡的讚歎:“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偉如是?若遇九方皋,直牡視之矣。”
《聊齋誌異》所展示的情感世界
蒲鬆齡的《聊齋自誌》說:“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這明確地告訴讀者,蒲鬆齡在描繪非人間題材時,自覺地用以書寫“孤憤”,其作品的抒情特征是異常鮮明的。他在《聊齋誌異》中重點展示了他情感世界的三個側麵:
一、戀愛題材和知己情結
蒲鬆齡是富於才華的,但自十九歲考上秀才之後,數十年間屢試不第。他富於才華而不為人賞識,痛感知己難得之餘,不時用小說來書寫他的情愫。在其戀愛題材小說中,他采用比興手法抒寫期待知己的情懷,將審美理想和現實感受融為一爐,創造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情境。這類作品有《連城》、《喬女》、《瑞雲》等。
《連城》的宗旨,正如馮鎮巒所評:“知己是一篇眼目。”少負才名的喬大年以其詩受到史孝廉之女連城的賞識,遂視之為知己,不僅割胸肉救連城一命,甚至在連城病逝後,甘願與之同死。這裏所展現的正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境界。蒲鬆齡在文末感歎道:“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議其癡;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而不能自已也。顧茫茫海內,遂使錦繡才人,僅傾心於蛾眉之一笑也。悲夫!”蒲鬆齡本人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顯然寓含在其中。
如果說《連城》因借助於一個色彩爛漫的愛情故事,迷離淡冶,頗多詩意,那麼《喬女》則以風格質樸見長。“壑一鼻,跛一足”,既黑且瘦、守寡在家的喬女,其生命的價值在常人看來是賤而又賤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底殷實、挑選續弦頗為苛求的孟生卻深深地鍾情於她,為她的高潔的“德”所感動。雖然喬女最終並未嫁給孟生,但正如她自己所說:“孟生能知我”,“固已心許之矣”,知己之感已銘刻在她的心中。小說的重點是寫喬女報答知己的撼人心魄的“癡”情。“居無何,孟暴疾卒”——孟生的亡故使其家庭瀕臨崩潰:“孟故無戚黨,死後,村中無賴,悉憑淩之,家具攜取一空,方謀瓜分其田產。家人亦各草竊以去,惟一嫗抱兒哭帷中。”根據當日的禮法,“非孟戚屬”的喬女是不宜過問孟生家事的,但她未顧忌這些,如春潮般洶湧在心頭的是強烈到可以超出於生命之上的知己之感。她先是“踵門”求援於孟的友人林生,請他“以片紙告邑宰”;在堂堂五尺男兒林生被無賴輩嚇得“閉戶不敢複行”時,喬女卻無所畏懼,“銳身自詣官”;縣令亂耍威風,將她“訶逐”而出,她也並不退縮,又“哭訴於縉紳之門”。反反複複,曆經折磨,她終於使諸無賴受到懲治。此後,她便竭盡心力為孟生撫養孤兒。如此“俠烈”,真無愧於蒲鬆齡的讚歎:“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偉如是?若遇九方皋,直牡視之矣。”
《瑞雲》從一個特殊側麵寫出了真知己的境界:不以妍媸易念,不因貴賤變心,“天長地久有時盡”,知己之情無絕期。小說的故事極為奇幻:本來容貌如仙的瑞雲,經和生手指一點,竟“連顴徹準”,黑如墨漬,這確乎是“出於幻域”了。但由瑞雲的容貌變醜所激起的各種各樣的反應卻是真實的人情世態的呈現:嫖客們不再光顧瑞雲,鴇母亦視之為下等奴婢。正是在這種人情世態的反襯下,賀生娶瑞雲而歸,這種不在乎任何訕笑的行為,才具有“癡”的意味。賀生不像《連城》中的喬生那樣為知己者死,卻也同樣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