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持管莫窺天:《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17]“夢裏榮華”句:唐人沈即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敘盧生宿邯鄲旅店中,遇見道士呂翁,道士借給盧生一個枕頭讓他枕著睡覺。此時,店家正在煮黃粱,盧生在夢中娶妻生子,享盡榮華。一覺醒來,小米飯還沒有熟。後用來比喻好事落空。
[18]“壺中日月”句:《後漢書·方術傳下·徐登》:“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複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後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使人取之,不能勝,又令十人扛之,猶不舉。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後以“壺中”喻仙境。
二 蕭
恭對慢[1],吝對驕。水遠對山遙。鬆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2]。乘五馬[3],貫雙雕。燭滅對香消。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鶒[4],春朝頻泛綠楊橋。
開對落,暗對昭[5]。趙瑟對虞韶[6],軺車對驛騎[7],錦繡對瓊瑤。羞攘臂[8],懶折腰[9]。範甑對顏瓢。寒天鴛帳酒[10],夜月鳳台簫[11]。舞女腰肢楊柳軟,佳人顏貌海棠嬌。豪客尋春,南陌草青香陣陣;閑人避暑,東堂蕉綠影搖搖。
班對馬[12],董對晁[13]。夏晝對春宵。雷聲對電影[14],麥穗對禾苗。八千路[15],廿四橋[16]。總角對垂髫[17]。露桃勻嫩臉,風柳舞纖腰。賈誼賦成傷鵩鳥[18],周公詩就托鴟鴞[19]。幽寺尋僧,逸興豈知俄爾盡[20];長亭送客,離魂不覺黯然消。
【注釋】
[1]恭:謙恭。慢:傲慢。
[2]雪賦:南朝宋謝莊著《雪賦》。風謠:源自《詩經》的《國風》,意指反映風土民情的歌謠。
[3]五馬:漢代太守乘坐的五匹馬駕的車,因借指太守的車駕。亦借指太守。雙雕:《北史·長孫晟傳》:“嚐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之。晟持往,遇雕相獲,遂一發雙貫焉。”後用“一箭雙雕”比喻武藝高強,或做事一舉兩得。
[4]鶒(xīchì):古書上指一種像鴛鴦的水鳥,色多紫,俗稱紫鴛鴦。杜甫《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詩:“雀啄江頭黃柳花,鵁鶄鶒滿晴沙。”
[16]持管莫窺天:《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17]“夢裏榮華”句:唐人沈即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敘盧生宿邯鄲旅店中,遇見道士呂翁,道士借給盧生一個枕頭讓他枕著睡覺。此時,店家正在煮黃粱,盧生在夢中娶妻生子,享盡榮華。一覺醒來,小米飯還沒有熟。後用來比喻好事落空。
[18]“壺中日月”句:《後漢書·方術傳下·徐登》:“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複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後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使人取之,不能勝,又令十人扛之,猶不舉。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後以“壺中”喻仙境。
二 蕭
恭對慢[1],吝對驕。水遠對山遙。鬆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2]。乘五馬[3],貫雙雕。燭滅對香消。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鶒[4],春朝頻泛綠楊橋。
開對落,暗對昭[5]。趙瑟對虞韶[6],軺車對驛騎[7],錦繡對瓊瑤。羞攘臂[8],懶折腰[9]。範甑對顏瓢。寒天鴛帳酒[10],夜月鳳台簫[11]。舞女腰肢楊柳軟,佳人顏貌海棠嬌。豪客尋春,南陌草青香陣陣;閑人避暑,東堂蕉綠影搖搖。
班對馬[12],董對晁[13]。夏晝對春宵。雷聲對電影[14],麥穗對禾苗。八千路[15],廿四橋[16]。總角對垂髫[17]。露桃勻嫩臉,風柳舞纖腰。賈誼賦成傷鵩鳥[18],周公詩就托鴟鴞[19]。幽寺尋僧,逸興豈知俄爾盡[20];長亭送客,離魂不覺黯然消。
【注釋】
[1]恭:謙恭。慢:傲慢。
[2]雪賦:南朝宋謝莊著《雪賦》。風謠:源自《詩經》的《國風》,意指反映風土民情的歌謠。
[3]五馬:漢代太守乘坐的五匹馬駕的車,因借指太守的車駕。亦借指太守。雙雕:《北史·長孫晟傳》:“嚐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之。晟持往,遇雕相獲,遂一發雙貫焉。”後用“一箭雙雕”比喻武藝高強,或做事一舉兩得。
[4]鶒(xīchì):古書上指一種像鴛鴦的水鳥,色多紫,俗稱紫鴛鴦。杜甫《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詩:“雀啄江頭黃柳花,鵁鶄鶒滿晴沙。”
[5]昭:明亮、顯著。
[6]趙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秦趙會於澠池,秦王曰:“……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藺相如曰:“……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不許,相如迫之,乃親擊缶。韶:傳說為舜所作樂曲名。《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