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 3)

寫作和他的生活世界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這是一個長期困擾圖林的問題。一方麵,他肯定“我的寫作”純屬虛構;另一方麵,他又相信它同樣是一個業餘哲學家關於生活的見證的一部分。“虛構如何見證生活,這顯然是一個重大的哲學問題。這是三千年來的哲學所忽視的重大問題。”“我的生命是不自由的。我也不奢望自由。我的口號不是‘自由萬歲!’,而是‘寫作萬歲!’”寫作就變成了一種生活,甚至是生活的主要部分。

這種寫作是一種內心的需要,它“不可能讓我銀行賬號上的餘額朝正確的方向改變”,也不一定由發表或流行的運氣而獲得名聲,甚至自己還會懷疑自己的寫作天賦。但真正的寫作者卻不可能不寫,甚至也不可能用任何其他的方式寫,而隻能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來寫。圖林還尤其迷戀書麵語言。他說:“我深信,口語是這個世界混亂的根源。也許對英語我會寬容一些,因為我剛好能夠聽懂。而對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日語或者越南語,也許就更能容忍,因為它們對我就好像是噪音,我根本就聽不懂。書麵語言也同樣很成問題,但是它給了我充足的時間,讓我可以從容地剔除其中那些明顯可能引起混亂的因素。如果說書麵語言是緩慢移動的白雲,口語則是暴風驟雨。我脆弱的心靈越來越經受不起那種劇烈的風吹雨打。我寧願永遠躲在書麵語言的角落,用文字而不是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一個在談話中言辭吝嗇的人卻可能在文字中喋喋不休,一個在直接交往中沉默的人卻可能在日記中完全打開自己。

但是,真正走上寫作這條路的人其實要麵對常人遇不到的許多挑戰,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又尤其對一個不僅是寫作者、還是思想者的人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寫作對他不僅是“生活的證詞”,也表達思想。但是,在寫作與思想之間總是可能存在著一種緊張。“在思想極度混亂的時候,寫作也許是一種治療。但是,混亂又會使寫作難以開始。……‘有寫作的需要卻又無法寫作’”,或者,寫作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混亂的思想也經常地攪亂寫作,這是要經常麵對的一個矛盾。

但是,更為根本的矛盾是寫作與一種追求永恒、徹底與無限的思想的矛盾。在圖林看來,人在死的時候,應該將屬於他的一切統統帶走,包括他的“名”,包括對他的記憶。否則,他的死就是不完整的和不徹底的。“雖死猶生”既是對死的歪曲,也是對生的戲弄。它是荒誕的人生可能經曆的最後的荒誕。但是,寫作卻可能與之衝突。寫作有可能導致寫作者出名,而出名的寫作者當然不可能完整徹底地死去。於是,這就成了一個珍視“徹底的”死亡的寫作者麵臨的困境。不過,他可能沒有辦法,還是必定要寫作,因為,這種寫作對他甚至是一種生理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寫作是死亡在逼近自身的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障礙。“我還能寫作,還在寫作,還要寫作。寫作可以使我的身體和精神都得到短暫的滿足。它是我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寫作也能夠帶給我‘升華’的體驗,讓我發現時間、進入時間、成為時間。”

寫作和他的生活世界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這是一個長期困擾圖林的問題。一方麵,他肯定“我的寫作”純屬虛構;另一方麵,他又相信它同樣是一個業餘哲學家關於生活的見證的一部分。“虛構如何見證生活,這顯然是一個重大的哲學問題。這是三千年來的哲學所忽視的重大問題。”“我的生命是不自由的。我也不奢望自由。我的口號不是‘自由萬歲!’,而是‘寫作萬歲!’”寫作就變成了一種生活,甚至是生活的主要部分。

這種寫作是一種內心的需要,它“不可能讓我銀行賬號上的餘額朝正確的方向改變”,也不一定由發表或流行的運氣而獲得名聲,甚至自己還會懷疑自己的寫作天賦。但真正的寫作者卻不可能不寫,甚至也不可能用任何其他的方式寫,而隻能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來寫。圖林還尤其迷戀書麵語言。他說:“我深信,口語是這個世界混亂的根源。也許對英語我會寬容一些,因為我剛好能夠聽懂。而對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日語或者越南語,也許就更能容忍,因為它們對我就好像是噪音,我根本就聽不懂。書麵語言也同樣很成問題,但是它給了我充足的時間,讓我可以從容地剔除其中那些明顯可能引起混亂的因素。如果說書麵語言是緩慢移動的白雲,口語則是暴風驟雨。我脆弱的心靈越來越經受不起那種劇烈的風吹雨打。我寧願永遠躲在書麵語言的角落,用文字而不是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一個在談話中言辭吝嗇的人卻可能在文字中喋喋不休,一個在直接交往中沉默的人卻可能在日記中完全打開自己。

但是,真正走上寫作這條路的人其實要麵對常人遇不到的許多挑戰,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又尤其對一個不僅是寫作者、還是思想者的人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寫作對他不僅是“生活的證詞”,也表達思想。但是,在寫作與思想之間總是可能存在著一種緊張。“在思想極度混亂的時候,寫作也許是一種治療。但是,混亂又會使寫作難以開始。……‘有寫作的需要卻又無法寫作’”,或者,寫作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混亂的思想也經常地攪亂寫作,這是要經常麵對的一個矛盾。

但是,更為根本的矛盾是寫作與一種追求永恒、徹底與無限的思想的矛盾。在圖林看來,人在死的時候,應該將屬於他的一切統統帶走,包括他的“名”,包括對他的記憶。否則,他的死就是不完整的和不徹底的。“雖死猶生”既是對死的歪曲,也是對生的戲弄。它是荒誕的人生可能經曆的最後的荒誕。但是,寫作卻可能與之衝突。寫作有可能導致寫作者出名,而出名的寫作者當然不可能完整徹底地死去。於是,這就成了一個珍視“徹底的”死亡的寫作者麵臨的困境。不過,他可能沒有辦法,還是必定要寫作,因為,這種寫作對他甚至是一種生理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寫作是死亡在逼近自身的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障礙。“我還能寫作,還在寫作,還要寫作。寫作可以使我的身體和精神都得到短暫的滿足。它是我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寫作也能夠帶給我‘升華’的體驗,讓我發現時間、進入時間、成為時間。”

作者後來在一次對話中談到:“我是一個居住在書麵語言裏麵的人。大量的閱讀與少量的寫作一直就是我的生活,不管我地理地‘居住’在哪裏。閱讀的質量與寫作的質量就是我的‘生活的質量’。”他還談到:“我對寫作要求過高。高處不勝寒。語言問題被我當成是一個道德問題,或者是我麵對的最大的道德問題。”當然,他也還有一種自信。他在新的世紀裏遠走他鄉,處在非漢語的環境中,但他還是深信,他的漢語仍然能夠“觸及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