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峽工程的進行以及重慶直轄,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成渝城市經濟帶日益受到關注。由於其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江上遊,成渝城市經濟帶與長江中遊以及長江三角洲的發展關係十分密切,這一地區成為連接中西部、溝通長江上遊與中下遊地區的關鍵紐帶。2007年6月,國務院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1年5月,國務院批複《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3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和四川代表團又分別提出內容基本一致的《關於將重慶成都城市群建設成為引領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級城市群的建議》。根據此建議,成渝城市群包括重慶全域和四川省的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內江、宜賓、瀘州、自貢等11個城市,以及所轄的73個縣(市)和1 636個建製鎮,麵積18.3萬平方千米,2011年城鎮人口 3 868萬人。成渝城市群與成渝經濟區範圍有所交叉,而更集中於城市和城鎮。這一提議順應了城市群這一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趨勢,也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的又一重要舉措。
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大潮,既對成渝都市圈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為成渝都市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以成都、重慶兩座西部大城市為核心,逐步形成和完善“點—線—麵—體”的城市等級體係,夯實成渝經濟區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根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都市圈,已經成為學術界和政府廣泛關心的問題。
1.1.2 研究目的
本書的研究目的包括:
第一,把握發展態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較為準確地掌握成渝都市圈的發展態勢,從總體上把握成渝都市圈的建設規模、經濟規模等,較為準確地分析成渝都市圈的城市體係和空間結構,並清晰地分析成渝都市圈的產業分布、人口分布等,進而較為客觀地把握成渝都市圈的發展態勢。
第二,剖析主要問題。作為國家高度關注的發展區域,成渝都市圈持續獲得國家政策支持,科學的頂層設計已經為成渝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成渝都市圈仍然存在諸多方麵的問題和障礙,使得成渝都市圈的建設進程相對緩慢。因此,從城市主體塑造、支撐體係建設和管理職能完善等方麵來詳細分析製約和阻礙成渝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利於提出更為科學的發展建議。
第三,提出政策建議。國家連續出台《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經濟帶建設規劃》等,對成渝都市圈經濟一體化具有較好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本項研究旨在在這些國家政策和區域規劃的基礎上,借鑒國際國內發展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成渝都市圈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三峽工程的進行以及重慶直轄,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成渝城市經濟帶日益受到關注。由於其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江上遊,成渝城市經濟帶與長江中遊以及長江三角洲的發展關係十分密切,這一地區成為連接中西部、溝通長江上遊與中下遊地區的關鍵紐帶。2007年6月,國務院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1年5月,國務院批複《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3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和四川代表團又分別提出內容基本一致的《關於將重慶成都城市群建設成為引領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級城市群的建議》。根據此建議,成渝城市群包括重慶全域和四川省的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內江、宜賓、瀘州、自貢等11個城市,以及所轄的73個縣(市)和1 636個建製鎮,麵積18.3萬平方千米,2011年城鎮人口 3 868萬人。成渝城市群與成渝經濟區範圍有所交叉,而更集中於城市和城鎮。這一提議順應了城市群這一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趨勢,也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的又一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