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五篇即席發言(1 / 3)

莊子其人其文,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處在中國社會第一個劇烈的轉型期,“大道不行”,世風日下。他是在痛苦的呼喚、熱切的期待中走進人們的視野的。但他隻是陳說利害、指點迷津,可以讓人清醒,卻很少開出拯時救世的藥方。這和孔孟不同,甚至和老子也有差異。魯迅先生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莊子就正是讓人痛苦的。

曆史上,莊子不斷地現身,這次是在他沒世兩千三百年後。《逍遙遊——莊子傳》也可以說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也趕上了劇烈的社會轉型期。說得不見得準確,我覺得現在恰逢四個大的氣候:一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工具理性盛行,文明出現異化,“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莊子語)的現象較為普遍;二是如同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傳統文化遭遇過最大的困厄之後,現出複蘇的勢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國學熱”;三是十八大以來,反貪腐一直處於高壓態勢,“官場大地震”,“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引起了各色人等的反思、清醒和警覺,進而引起對莊子的關注與青睞,想到莊子的一些警示:認識人生的有限性,不攀比,“做減法”,知止知足,戒貪戒得;開始感到後悔:如果早一點聽他老人家一句話,“斷念”也好,收帆、煞車也好,也許不致覆亡,不致翻車。四是麵對嚴重而普遍的生態危機,想到莊子的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順應自然、複歸自然的主張,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意識。

不過,解讀莊子也並非易事。它類似佛禪,不是學術性的、理性或者知性的,靠灌輸不行,必須依靠心性解悟,有賴於生命體驗,和人生閱曆有關。同他打交道的,一般都是過來人,像《紅樓夢》中說的“翻過筋鬥來的”。我呢,從小受父親、叔父的影響;後來又遭遇過挫折,得過大病;個性淡泊,所謂“鷗鷺不爭車馬道”。應該說,解讀《莊子》有些便利。這有過去寫的關於莊子、嚴子陵、李白、楊升庵、曾國藩等人的散文為證。向峰先生是知之最深的,他在聽過我的《莊子善做減法》的講座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這講座隻有充閭能做。”

我們在看到莊子的正麵效應的同時,也不可忽略他的負麵影響。他是一把“雙刃劍”。凡事看得太透,就不再熱衷,往往持相對主義態度,會走向散淡、消極。當然,莊子的價值取向、思想追求又有異於佛禪。佛禪是幹脆避開,“跳出三界外”,隱入白雲中;莊子則是“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身在人間世,任我逍遙遊。佛禪不立文字,莊子留下了一部書。這種處世立身態度,對我也有一定影響。從小我就立誌,要當作家,通過作品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決不能避世、消極。這樣,事也做,官也當,書也寫;但不熱衷躁進,更不同流合汙,特別看重立德修身,保持名節,堅守人格。

莊子其人其文,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處在中國社會第一個劇烈的轉型期,“大道不行”,世風日下。他是在痛苦的呼喚、熱切的期待中走進人們的視野的。但他隻是陳說利害、指點迷津,可以讓人清醒,卻很少開出拯時救世的藥方。這和孔孟不同,甚至和老子也有差異。魯迅先生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莊子就正是讓人痛苦的。

曆史上,莊子不斷地現身,這次是在他沒世兩千三百年後。《逍遙遊——莊子傳》也可以說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也趕上了劇烈的社會轉型期。說得不見得準確,我覺得現在恰逢四個大的氣候:一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工具理性盛行,文明出現異化,“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莊子語)的現象較為普遍;二是如同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傳統文化遭遇過最大的困厄之後,現出複蘇的勢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國學熱”;三是十八大以來,反貪腐一直處於高壓態勢,“官場大地震”,“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引起了各色人等的反思、清醒和警覺,進而引起對莊子的關注與青睞,想到莊子的一些警示:認識人生的有限性,不攀比,“做減法”,知止知足,戒貪戒得;開始感到後悔:如果早一點聽他老人家一句話,“斷念”也好,收帆、煞車也好,也許不致覆亡,不致翻車。四是麵對嚴重而普遍的生態危機,想到莊子的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順應自然、複歸自然的主張,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意識。

不過,解讀莊子也並非易事。它類似佛禪,不是學術性的、理性或者知性的,靠灌輸不行,必須依靠心性解悟,有賴於生命體驗,和人生閱曆有關。同他打交道的,一般都是過來人,像《紅樓夢》中說的“翻過筋鬥來的”。我呢,從小受父親、叔父的影響;後來又遭遇過挫折,得過大病;個性淡泊,所謂“鷗鷺不爭車馬道”。應該說,解讀《莊子》有些便利。這有過去寫的關於莊子、嚴子陵、李白、楊升庵、曾國藩等人的散文為證。向峰先生是知之最深的,他在聽過我的《莊子善做減法》的講座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這講座隻有充閭能做。”

我們在看到莊子的正麵效應的同時,也不可忽略他的負麵影響。他是一把“雙刃劍”。凡事看得太透,就不再熱衷,往往持相對主義態度,會走向散淡、消極。當然,莊子的價值取向、思想追求又有異於佛禪。佛禪是幹脆避開,“跳出三界外”,隱入白雲中;莊子則是“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身在人間世,任我逍遙遊。佛禪不立文字,莊子留下了一部書。這種處世立身態度,對我也有一定影響。從小我就立誌,要當作家,通過作品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決不能避世、消極。這樣,事也做,官也當,書也寫;但不熱衷躁進,更不同流合汙,特別看重立德修身,保持名節,堅守人格。

老子有句名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實際上說的是有所不為。他還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一般人隻看到“不爭”二字,殊不知“不爭”前麵還有個“為”字。不與別人爭一日之短長,集中精力於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業。這種“為”的結果,是取得他人難以企及的實質性的勝利。這就應了老子的另一句名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為而不爭”,反映在生活上,就是老莊的“多做減法”,常知足,不攀比,求簡單,戒奢靡。汲取這些前賢往哲的智慧,我在退休之後,追求一種詩性情態,借用兩句宋詩:“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