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以其布局精妙、設計典雅、景色秀麗、古樸自然而享譽世界。其中,蘇州園林是其中的經典代表。
蘇州園林中,園工們用山、石、池、樹、建築組成各種空間,並使各個空間時開時合、相互滲透,空間或大或小,但由於各個景致各為單元又互相牽連,給人以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感。產生小中見大、大中見小的效果。踏入園中,便覺“山不高而峰巒起伏,水不闊而有汪洋之感”。虛實相生,虛實對比,牆隔為實,水隔為虛,粉牆漏窗則為實中寓虛,通過一個個造型靈巧奇致的窗框,看窗外半畝閑地、一塊湖石、幾條翠枝、數叢花草、三五小景,便是一幀幀清雅的畫屏。山徑、石路、溪流都是婉曲委致,景色自是連綿不斷,但在一個位置上隻能清晰地看見景致的一部分,其他的則若隱若現,美妙極致的景色令每一位遊客流連忘返。
在蘇州園林中,即使是一塊石頭,也是有表情的。皺、漏、透、瘦的石頭似乎顯示出清瘦絕俗的書卷君子氣。園林的境界絕俗還表現在用楹聯、匾額、題詠、碑記、石刻來為景點立意點睛,既標示出主人的心境,又使之濡染出一片朦朧的詩情畫意。
蘇州園林中最為著名的是拙政園。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集大成代表,拙政園被視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閃亮的明珠。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禦史王獻臣官場失意,辭官歸隱蘇州,占用道觀廢址和大弘寺,營造住宅園林,並取西晉名流潘嶽《閑居賦》“庶浮雲之誌,築室種樹……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題園名為拙政園。這座園林後來被王獻臣的兒子賭輸,又幾經易手,輾轉到清代同治時的巡撫張之萬(張之洞堂兄)的手裏時,已經把東邊的明代侍郎王心一的歸園田居、西鄰的補園都連綴成拙政園的一部分了,是以拙政園才成為蘇州園林之首。曾是拙政園舊主的巡撫張之萬曾為拙政園題一聯懸於遠香堂:曲水崇山,勝跡逾獅林虎阜,蒔花種竹,風流繼文畫吳詩。此聯道出了拙政園的山林之勝和詩情畫意。
拙政園共分東、中、西三部分,東園後來荒廢,1959年修複,從東園大門進園,有巧匠堆疊的太湖石迎迓,石間綠樹散植,蘭雪堂、芙蓉榭隔池相望,其綠攏亭榭,淡煙疏水,楚楚有大畫家倪雲林之畫風。
北側的園牆邊的秫香館,牆外是一片農田,稻禾稼薔的清香隨風送來,好一派田園意境。秫香館的蘭雪堂後有一泓池水,池東水際為芙蓉榭,池北大片草地中的天泉亭,相傳是元代大弘寺遺物,兩麵溪水縈繞的土山坡上,湖石散置,古木蓊鬱參天,曲徑委婉通幽,別有山林之野趣。
蘇州園林還有許多獨具特色景觀怡人的名園,如留園、網師園等。這些名園分別各擅其美,或以獨石風標,或以疊山理水勝出,或以因借布局構奇。要想領略蘇州園林中種種深幽情致,隻有去親曆體驗才身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