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章 論(1 / 1)

第一卷 第1章 論

人生的意義

人,個個體。人類,個物種。

人是依附於人類這個物種得以生存的。

人類這種物種的最大特點便是延續,或者說人類這個物種行為的最終目的便是延續下去。

這個本質不是誰賦予它的,也不是它自己想要擁有的,而是因為這個本質它可以再現在被我們認識,自從物種大爆發至今消失許許多多的物種(進化是可延續物種是自己得到延續的種手段),當然也有許許多多的物種得以保存下來,而保存下來的物種,其本質中都包含有延續這個特征。

而人作為依附於人類這個物種而得以生存並且作為人類這個物種的最基本的個單位。其不可避免的需要擔起延續物種的擔子,體現在人的思想和行動上,那便是欲望,性欲。

為了確保性的可行,性欲成為了影響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個重要因素。

而由性欲衍生出來的七情六欲(見弗洛伊德“性欲三論”)也樣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行為。

性欲作為人類這個物種指引人的行為的個手段,被些人所不喜,他們相信人是有真我的,而七情六欲則淹沒人本性,於是主張擯棄七情六欲,則迷惑盡去,真我自現。

還有類人主張跳出塵世,擯棄紅塵,嘯傲山林,與自然合為體,忘記切虛幻的聲色,在打坐中尋得那點靈光,即為真我。

還有類人則認為應該服從物種賦予我們的使命,心完善社會製度,甚至主張愚民抑或用其他的虛幻的目標讓人去追求,已忽略人的本質,心沉浸在虛幻之中,也因此引發了些似乎無所謂的矛盾,故而,有人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名利就是聖人布下的張大網,網住世間眾生,熙熙攘攘,攘攘熙熙,而不得尋得真我,完成物種的任務。

人的意義??嗬嗬,個玩笑而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摘自互聯網)

道家思想核心

“道”究竟是什麼呢?歸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萬物之根,人類之始,運動這理。《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內業》說:“凡道無根無基,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不可受,可得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師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老子和莊子在很多地方都對“道”做了解釋,但為什麼還是不能被人理解呢?這是因為宇宙生成之初,那時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人能夠理解。但我們知道它總有個開始,所以老子就把這個開始稱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實“道”的內涵並不是老子開創的。《易經》中“太極”與“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們說道家思想是對易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夠的,老子還把“道”歸結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樣生成的?似乎更複雜了。無論在東方哲學,還是西方哲學中這都是基本致的。東方哲學認為,天是由於“陰”和“陽”的對立統生成的。西方哲學認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統決定的。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老子說:“道生,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這是種思想的兩種表述而已。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宇宙,還是我們身邊的雞毛蒜皮都是由於“陰”和“陽”的對立統形成的。

在講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們弄清楚了“天”以後,我們再來討論萬物。易經和道家思想都認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萬物是樣的。隻是老子說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老子》52章)歸結起來這就是“天人合”的哲學思想的來源。

從這裏可以看到,“道”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運動規律。以至於中國文化中出現了很多關於“道”的規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規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規律的就是邪道。後來封建統治者又把“道”作為自己的化身。認為維護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這概念,無論在中國哪學派中,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任何個領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國文化就要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