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南馬王堆漢墓(1 / 3)

考古學家在劉克全撰文的同一期雜誌上,看到該刊同時登載了傅舉有的文章,傅氏在文中披露了他研究的詳細經過及推斷的證據。傅氏說: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我們對長沙馬王堆2、3號漢墓進行發掘,出土了珍貴文物1000多件。發掘剛一結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寫出一份發掘簡報,把發掘的情況公之於世,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在關心和注視著我們這次震動世界的考古發掘工作。但是,由於當時時間太匆促,對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不說進行深入研究,就是仔細看一看也還來不及,隻能大概地報告一下。當時對於3號墓墓主的身份,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為不是利稀,而應是利稀的兄弟。我們把這一觀點寫進了簡報,發表在《文物》雜誌1974年第7期。此後不久,我就去北京參加由國家文物局和文物出版社組織的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進行整理工作。同時,開始對馬王堆出土的數千件文物進行研究,經過七八年潛心的研究,發現我們原來對於3號墓墓主所作的結論是錯誤的。在和學術界一些專家廣泛交換意見之後,我寫出了論文《關於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的墓主問題》,發表在中國考古研究所主編的《考古》1983年第2期上。論文主要從3號墓的棺製、銘旌(帛畫),遣策所記的美人、才人,遣策所記的謁者,記事木牘中的郎中,朱書“軟侯家”和“軼侯家丞”封泥及遣策中的“家吏”,遣策中的“宦者”,遣策中的“受中”,車騎製度,卒兵馬製度等多個方麵,證明墓主身份為列侯。至於《史記》《漢書》中所記第二代軟侯利稀死年為漢文帝十五年,與3號墓木牘所記漢文帝十二年相差3年一事,當為《史記》《漢書》所誤記:把利稀母親在文帝十五年的死年,誤記為利稀的死年。

根據墓中隨葬的一些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並結合有關文獻的記載,墓主的身份也就清楚了。2號墓的墓主是軼侯利蒼,1號墓的墓主名為辛追,是利蒼之妻,而3號墓的墓主是他們的一個兒子。

2 千年不腐的女屍

中國曆史上的漢代,雖然烽火不斷,戰事紛繁,但仍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從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足以顯示出當時社會的繁華和各方麵技術的高超和精湛。彩繪帛畫中豐富的內容和細膩的筆法足以讓現代的畫家大師歎服。大量的竹簡和帛書保存了遠古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為研究中國古代曆史、醫學、天文、地理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材料,成批的陶器和漆物仿佛折射出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生息於這片土地上的。

但是,最讓人迷惑不解的仍然是那千年依1日的女性古屍。當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馬王堆挖掘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千年女屍時,一團團的迷霧籠罩在人們的頭上,人們不禁要問:“這女屍的身份是什麼,何以厚葬如皇後?屍體為何曆經千年而不腐,而且麵色鮮活,發色如真?這靜躺地下千年的屍體,為何全身都浸入水中?”一個個不解之謎,困惑在每一個人的心頭,仿佛兩千多年的曆史全都濃縮在這出土的屍體之中,讓人推測著她的真麵目。

考古學家在劉克全撰文的同一期雜誌上,看到該刊同時登載了傅舉有的文章,傅氏在文中披露了他研究的詳細經過及推斷的證據。傅氏說: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我們對長沙馬王堆2、3號漢墓進行發掘,出土了珍貴文物1000多件。發掘剛一結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寫出一份發掘簡報,把發掘的情況公之於世,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在關心和注視著我們這次震動世界的考古發掘工作。但是,由於當時時間太匆促,對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不說進行深入研究,就是仔細看一看也還來不及,隻能大概地報告一下。當時對於3號墓墓主的身份,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為不是利稀,而應是利稀的兄弟。我們把這一觀點寫進了簡報,發表在《文物》雜誌1974年第7期。此後不久,我就去北京參加由國家文物局和文物出版社組織的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進行整理工作。同時,開始對馬王堆出土的數千件文物進行研究,經過七八年潛心的研究,發現我們原來對於3號墓墓主所作的結論是錯誤的。在和學術界一些專家廣泛交換意見之後,我寫出了論文《關於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的墓主問題》,發表在中國考古研究所主編的《考古》1983年第2期上。論文主要從3號墓的棺製、銘旌(帛畫),遣策所記的美人、才人,遣策所記的謁者,記事木牘中的郎中,朱書“軟侯家”和“軼侯家丞”封泥及遣策中的“家吏”,遣策中的“宦者”,遣策中的“受中”,車騎製度,卒兵馬製度等多個方麵,證明墓主身份為列侯。至於《史記》《漢書》中所記第二代軟侯利稀死年為漢文帝十五年,與3號墓木牘所記漢文帝十二年相差3年一事,當為《史記》《漢書》所誤記:把利稀母親在文帝十五年的死年,誤記為利稀的死年。

根據墓中隨葬的一些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並結合有關文獻的記載,墓主的身份也就清楚了。2號墓的墓主是軼侯利蒼,1號墓的墓主名為辛追,是利蒼之妻,而3號墓的墓主是他們的一個兒子。

2 千年不腐的女屍

中國曆史上的漢代,雖然烽火不斷,戰事紛繁,但仍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從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足以顯示出當時社會的繁華和各方麵技術的高超和精湛。彩繪帛畫中豐富的內容和細膩的筆法足以讓現代的畫家大師歎服。大量的竹簡和帛書保存了遠古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為研究中國古代曆史、醫學、天文、地理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材料,成批的陶器和漆物仿佛折射出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生息於這片土地上的。

但是,最讓人迷惑不解的仍然是那千年依1日的女性古屍。當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馬王堆挖掘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千年女屍時,一團團的迷霧籠罩在人們的頭上,人們不禁要問:“這女屍的身份是什麼,何以厚葬如皇後?屍體為何曆經千年而不腐,而且麵色鮮活,發色如真?這靜躺地下千年的屍體,為何全身都浸入水中?”一個個不解之謎,困惑在每一個人的心頭,仿佛兩千多年的曆史全都濃縮在這出土的屍體之中,讓人推測著她的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