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釘紋銅爵(1 / 1)

國寶年代:夏代

國寶出處:河南省偃師市二裏頭遺址。

國寶規格:爵高22.5 厘米,流及流至尾長31.5 厘米;底部有三個高足,分別長9.5 厘米、10厘米、11.5 厘米,壁厚0.1 厘米。

國寶地位:迄今發現最早的青銅酒器

國寶藏地:河南省偃師商城博物館

國寶鑒賞:乳釘紋銅爵是二裏頭遺址出土銅爵中最有代表性的,於1975 年發現。它的形體與同時期的陶爵相似,其杯身為細腰瘦腹的筒狀,一側有便於端握的把手,下部為三根扁長尖足。杯口窄長流、尖長尾,喝酒時,酒從長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釘狀雙柱矮小,既好看,又實用。據說古時酒釀純度不高,又時常伴有雜質,在乳釘狀雙柱上固定濾網,可過濾酒中雜質。腰腹正麵(與扳相背的一麵)裝飾一排乳釘,共5 顆,夾在兩道凸弦紋之間。該銅爵形體單薄古拙,透露著濃重的原始氣息。

國寶內涵:夏代是我國曆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奴隸製王朝,擁有400 多年的曆史,我國傳說中常常提到的三皇五帝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可是由於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現這個時期的文字資料,所以夏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一直像謎一樣困擾著中國的學術界。史學家們隻能將希望寄托在考古發現上。

河南省偃師市二裏頭村,本來隻是中原大地上一個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小樹子。可是,隨著現代考古學上對夏代文化的探索,這裏卻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1959 年夏,我國著名古史專家、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者徐旭生先生根據文獻提供的資料,在豫西地區尋找夏人遺跡的調查工作,發現河南偃師縣二裏頭村南,北臨洛河有一處遺址,隨後河南省博物館和考古所工作隊對這裏進行了係統發掘。經研究發現,這處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 年,正是夏人的遺址,從此揭開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序幕。

1962 年,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將這處遺址稱為二裏頭類型文化。以後,隨著對這一文化的探索範圍擴大,發現除二裏頭村外,以河南西部為中心,在陝縣七裏鋪、鄭州洛達廟及上街、洛陽東幹溝等處,以及山西南部都發現了屬於這類文化的遺址。1970 年後,這裏就被稱為二裏頭文化。

從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遺物來看,這時期已具有了發達的手工業生產,尤其是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青銅鑄造的刀、錐、锛、鑿、鈴、鏃、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因而可以推斷,當時已進入了青銅時代。1975 年夏,在偃師縣翟鎮公社四角樓大隊二裏頭遺址附近發現的乳釘紋銅爵,為夏王朝的遺物,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容器,距今已有3600 年的曆史了。

乳釘紋銅爵的胎僅約0.1 厘米,顯得單薄、纖弱,表現出青銅工藝的早期特征,但那挺拔、勻稱的造型,卻為以後青銅藝術的興盛奠定了基礎。乳釘紋銅爵由於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容器,所以,它的發現毫無疑問成為我國早期工藝美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