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1章 尋找支點(1 / 3)

第一卷 第21章 尋找支點

第一卷 第21章 尋找支點

——牛雲翔自敘

4月1日,是西方愚人節,距本土清明節還有四天。這天清晨,一睜開眼睛,我就想:今天得上丹山一趟,去為父親掃墓。穿衣,起床,洗漱,然後與母親一起過早。家鄉人管清明時節掃墓叫“做清明”。聽我說要去做清明,母親欣然表示讚同,並且告知做清明在節日前後三四天正合適,新入土墳墓還可以提前十天半月做清明;當母親提出與我一起去做清明時,我婉轉提醒她,估計姐姐近日內會過來做清明,到時候母女倆一起去更好;她頗以為然地點點頭。

之所以不想讓母親一起去,是因為另有目的。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這些日子,我一直在苦苦尋思,試圖找到一個支點,當然不是為了撬動地球,而是為了追求愛情。那次在酒店,我向紡妤表白了愛意,她既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隻是說看緣分,若是誰獻上龍骨鳳翅,她便與誰結緣。我想,若要打動她的芳心,就必須接受她的條件。為此,我迅速飄洋過海到歐洲,與自己所供職的實驗室作一個了斷;實驗室主任兼導師懇切地挽留我,覺得就這樣放棄專業研究挺可惜;當我告知歸國是為了追求真愛時,他不僅表示理解,而且贈送一些儀器,希望對我有所幫助。從歐洲回來,碰巧遇到那個小夥子向紡妤呈獻“龍骨鳳翅”,幸好我及時提出了質疑,否則紡妤輕易認可了,豈不讓他占得先機。

不過,聽小夥子說那兩塊骨化石是從丹山挖出的,似乎能給人一些啟示。近日來,我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昨天還去了縣圖書館,翻閱一部舊版縣誌,又獲得意外的發現。據縣誌記載,春秋時期便有鳳凰在丹山棲息,丹山因而也叫鳳凰山,秦漢至唐代,人們間或看見鳳凰出沒於丹山,最後一次是晚唐年間。縣誌是否可信,我不敢妄下結論,有一點可以肯定,類似鳳凰那樣的大鳥地球上曾經存在過,許多曆史資料可以佐證:有典籍記載,秦穆公有一個女兒叫弄玉,她是吹簫的高手,每當她吹響起美妙的簫聲,會吸引眾多的鳳凰降落到她的住處傾聽;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三隻五色大鳥曾經棲息於金陵的某山上,人們便在山中築建了鳳凰台,李白曾經到此遊覽,寫下了“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的詩篇。也許有人認為,僅僅依據那些典籍記載,不足以斷定鳳凰的存在。不過,對於我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管怎樣,我已經暗下決心,一定要上丹山探尋。

走出家門,在新街買了一些香紙和各色花朵,我便乘坐一輛出租三輪車,沿城外一條馬路直奔丹山腳下。山麓間,很早就有一條水渠像長蛇一樣盤旋,如今長蛇腹部形成了小水庫,據說是由於當年複合肥廠不斷蠶食,加上修建鐵路大量取土,使得山坡演變為大坑氹。沿著渠堤北行,走過一座橋,就進入一片蒼翠的叢林。這是一塊墓地,饅頭般的墳塋密密遍布,悄然透出肅穆的氣息。佇立在父親墳頭,眼看不足兩月便長滿嫩草的新墳,一股蒼涼感油然而生。插上花朵,焚燒香紙,燃放鞭炮,叩頭作揖,就算做完了清明。

離開墳地,我踏著蜿蜒的小徑,悠然走向山頭。丹山是百裏平川中凸起的一座孤山,山脈以東南走勢,兩道山峰呈“M”形狀,恰似女人的雙乳。穿行於山林之間,聆聽鳥語,近看山花,微風吹拂,心情舒暢;一隻蜜蜂撲扇著晶瑩的翅膀,從身邊輕捷地飛過,嗡嗡作響。翻越一道山峰,走過“U”形山坳,攀上第二道山峰,感覺腿腳發酸,渾身冒汗。站在山頭眺望,滿眼盡是綻放的油菜花,恰似金黃的地毯鋪天蓋地,洋溢著盎然春意。從山頂往下走,在山腰發現了一座大墳,上麵長滿荊棘藤蘿,看似很久無人祭掃的荒塚。塚前是一塊平坦的草坪,約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駐足掃視,周遭不見別的墳塋,我心裏不禁納悶,這座孤零零的荒塚下究竟埋的是何方神聖。

躊躇之際,恰逢一個老人拄拐杖,氣喘籲籲地走了過來。主動與老人搭訕,我才知道他是來巡山護林,以防“做清明”引起火災;問及此處何以出現一座孤塚和一塊草坪時,老人居然用拐杖指示說,這座荒塚其實是鳳凰陵,這草坪叫祭鳳台;我驀然一愣,臉上冒出一連串問號:鳳凰陵?鳳凰的陵墓?莫非裏麵埋有鳳凰的遺骸?老人給了肯定的回答,據說晚唐時期,曾有一對鳳凰棲於丹山,但是鳳凰的出現並沒有帶來太平局麵,當時有一個叫王仙芝的人率領一支農民隊伍轉戰本地,與官軍發生激戰,殺得昏天黑地;混戰當中,有一隻鳳凰被亂軍射殺,成了盤中餐;亂軍散去之後,另一隻鳳凰成天哀號不已,最終憂鬱而死;人們不僅安葬了它的遺體,而且在陵前整出一塊平地,每逢忌日前來祭拜。這種祭拜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後來被看作封建迷信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