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借糧,借糧,借的是命啊(2 / 2)

刺史難得見到這麼一個識趣的下屬,心情大悅,拍著狄縣令的肩膀說,小夥子,好好幹,有前途啊!

刺史照樣取了三千石然後拍拍屁股走了。

狄縣令也是一頭載進了公署,很快一篇實用文章一揮而就,連同刺史大人的借條一同裝入了一個信封,不一會兒,一騎快馬同樣十萬火急地往古州方向趕去。

古州刺史在義縣和吳縣的借糧食之舉就沒有這般的順利了,那兩個縣令都是有些原則的迂夫子,他們搬出李世民的過去的詔書說聖上說的,這人口和糧食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古州刺史好說歹說都動搖不了這兩個下屬的心誌,後麵他惱了,叫身邊的軍漢強行脫了這兩老頭的褲子,各自打了十幾重棍,其中義縣縣令當場就服軟了,送上了三千石糧食,當場寫了封急信,發到古州的司馬,別駕處,然後回家關上房門,把那隻有世家子弟才能經常看見的四書五經一把火燒了,捧了一本神魔小說看得津津有味,好幾天不去縣衙辦公了。

吳縣縣令脖子最硬,在挨了十幾重棍後,還在兀自地跟這上鋒搞對抗,刺史大人說,曆史上我隻聽說劉秀手下有個強項令,想學他,老夫就成全你,話沒說完,一把鋼刀架在了這個縣令的脖子上,這個時候,吳縣縣令撲通一聲跪拜在地,交了印信,官也不做了,回家躺在床上不起,他老人家生病了,一應事務交給縣丞來打理,苦了這二把手了!

刺史同樣也在這兩縣取了三千石糧食走人,他沒時間去照顧他人的情緒,他自己還鬱悶呢?誰照顧過他?

話說,這一天,古州的司馬和別駕可真夠幸運的,一天之內,收到四封內容大致相同的書信,說的都是刺史大人借糧食的事情,裏麵的事實是不容懷疑的,兩人都是一喜,一合計,決定分為兩步走:第一就是按照正常程序逐級上報,第二就是兩人各自掏腰包啟用快速通道,聖上可以迅速地得知,這是一個國家的通訊機密,隻有為數不多的特定人知道。

世上的一些事情,知道是一回事,使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使用這個快速通道為例來說明,算了州級以上的五品大員都聽說過,可是真還沒有幾個人會想到使用它,因為要額外地交上一點快遞費用,並且這種費用是沒有什麼名目可以報銷的,當官的有幾個姓傻的呢?從國庫撈點出來的事有人幹,明擺著填充國庫的事情,那還是讓老百姓去做吧!可以說,很多五品以上的大官終身都不會用上這快速傳遞通道,平常也就是某種特殊的機構在使用它,它的那一頭直接通到當今的聖上,朝庭官員使用,李世民當然要征收費用了,因為這通道本身也是特殊的存在,開擴出來也是為了某種機構使用的需要,官員們個人要使用,肯定還是有所限製的,李世民也是個人,要不是有這一道關節卡著,那他還不要累死啊!

至於是如何傳遞的,作者就不說明了,因為就是到了現代的後世,過了上千年,這類東東還是有一定借鑒作用的,公布出來,沒必要惹上一身的麻煩,為了證明作者不是故弄玄虛,隻說一點提示,當年武則天重用酷吏時在民間用過一個簡易小版本,類似於現代郵箱的功能,還有一個皇帝曾對一個臣子說過,隻要我想,你昨夜穿什麼顏色的內褲我都可以知道。。。。。。

所以,這裏麵的彎彎就不細述了,一句話,當天早上在嶺南道使用這一通道,第二天傍晚時分,李世民就接到了百騎使的密報,得知了這借糧一事,你說這速度快不快,比現在的快遞公司還要快上好幾倍,吃驚不?但,這是真的,李世民沒有傻到問你相不相信的問題,隻要自己用得上,別人信不信又有什麼關係呢?

至於為什麼古州的司馬和別駕願意自費銀兩做這樣操蛋的事情,天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反正,李世民是不會怪罪他們的,畢竟是為國著想嘛!我們想知道的事情是為什麼四縣的縣令都是報告給司馬和別駕,這一點可以說說。

一句話,主官犯事,散官就要跳出來辦事了!再大的閑職不也要為君分點憂什麼的,這也算是大唐在延續從前就有的官製潛規則吧!

從來權力都是可以製衡的,關鍵還是在於去不去做這一類事情。

古州刺史強行借糧一事,實在是關係到了很多人的項上人頭,這個不得不讓人為他去忙活,這也算是世事如棋局的遊戲規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