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簡單而明顯的問題,還是有不少人選擇了人雲亦雲的錯誤答案。
03
還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講的也是從眾心理。學校的教室裏,一個老師正在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說要去隔壁儲藏室閣樓上拿點東西。老師走後幾分鍾,隔壁傳來聲響,像是有人倒在地上。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如果教室裏隻有一個學生,那麼,這個學生想也不想,就跑到隔壁去看看老師是否摔了下來。如果教室裏有三四個學生,那麼,大家會你看我、我看你一會兒,然後,會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去隔壁看看有什麼情況。如果教室裏坐滿了學生,那麼,往往沒有一個學生會出去看看發生了什麼。
04
人都有從眾的心理。所以, 陶淵明接著說,從前到現在,一般人都是隨大流,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獨立思考。然後,他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流俗的東西裏,有很多“惡”。他自己對於這些惡無能為力,隻好像黃、綺那樣遠遠地躲避這個世道。
黃就是黃石公,綺就是綺裏季,加上東園公、甪裏先生,就是很有名的“商山四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四個老先生躲到了商山。到劉邦建立漢朝,他們還是不肯出來做官。黃石公,又叫夏黃公,據說張良年輕時候得到過他的指點。又傳說他們四個人曾經幫助呂後保住太子的地位。陶淵明的詩裏不止一次提到商山四皓,重點在於他們不願做官,遠離世俗雜務。在陶淵明的年代,以及後來的年代,中國的文人說起四皓,其實是在憧憬一種遠離世俗的美好活法。
05
如果隻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那麼,不過是平庸而已。但這種人雲亦雲的平庸,卻會產生“惡”。比如,女人有外遇不問原因,習慣性地就叫罵,罵她是婊子,不僅僅罵她婊子,還要浸豬籠。這就不僅僅是從眾了,而是一種惡的社會習俗。
再比如,在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習俗講究門第,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作為東晉的開國將領,功勞大到青史留名,但並沒有什麼用,當時的豪門還是很瞧不起他。死後,他的爵位也沒能夠傳給自己的兒子。
不過,細細品味陶淵明的詩句,這種“俗中惡”,令他決心像商山四皓那樣遠離世俗社會,它的含義,應該不是簡單的心理學上的“從眾”,也不完全是“講門第”之類的社會惡俗,更多地還是指一般人對於權力的屈從和膜拜造成的社會風氣。
體會一下喬治·奧威爾的一個故事。奧威爾的《動物農場》裏有一個故事:“斯諾鮑和拿破侖又照例發生了分歧。根據拿破侖的意見,動物們的當務之急是設法武裝起來,並自我訓練使用武器。而按斯諾鮑的說法,他們應該放出越來越多的鴿子,到其他莊園的動物中煽動造反。一個說如不自衛就無異於坐以待斃;另一個則說如果造反四起,他們就斷無自衛的必要。動物們先聽了拿破侖的,又聽了斯諾鮑的,竟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實際上,他們總是發現,講話的是誰,他們就會同意誰的。”
這麼簡單而明顯的問題,還是有不少人選擇了人雲亦雲的錯誤答案。
03
還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講的也是從眾心理。學校的教室裏,一個老師正在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說要去隔壁儲藏室閣樓上拿點東西。老師走後幾分鍾,隔壁傳來聲響,像是有人倒在地上。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如果教室裏隻有一個學生,那麼,這個學生想也不想,就跑到隔壁去看看老師是否摔了下來。如果教室裏有三四個學生,那麼,大家會你看我、我看你一會兒,然後,會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去隔壁看看有什麼情況。如果教室裏坐滿了學生,那麼,往往沒有一個學生會出去看看發生了什麼。
04
人都有從眾的心理。所以, 陶淵明接著說,從前到現在,一般人都是隨大流,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獨立思考。然後,他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流俗的東西裏,有很多“惡”。他自己對於這些惡無能為力,隻好像黃、綺那樣遠遠地躲避這個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