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麵到音響到台詞,從故事到角色到思想,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專業媒體將“香水”這部電影從頭到腳讚了一個遍,“電影手冊”、“視與聽”、“帝國”、“紐約時報”、“娛樂周刊”……當然,這其中自然不能缺少大名鼎鼎的“電影評論”,克裏斯-範朋克這次沒有再重複去年對“斷背山”的覆轍,他親自來到了戛納,並且在第一時間對電影進行了評論。
克裏斯-範朋克的評論說到,“氣味是通向人們記憶之門,塵封已久的往事可鞥在某天被一種細微的味道所喚醒,而和聽覺、視覺相比,嗅覺也顯得更加微妙私密。聽覺、視覺更像是一種公共資源,而嗅覺則完全屬於個人,代表著黑暗、親密和零距離。‘香水’正式因為罕見地喚醒了這種價值,並且構建了一個讓所有人的驚歎的氣味世界,才顯得格外珍貴,令人過目不忘。”
當然,埃文-貝爾對於人物心理轉變的刻畫、對於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的勾勒、對於人類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闡述也讓克裏斯-範朋克讚不絕口。在這篇評論的最後,克裏斯-範朋克用“這是一部足以躋身二十一世紀十大經典之一的作品”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也成為了“香水”最有名的一句注腳。
不過,即使有“電影評論”這樣將“香水”推向神作的評論,但“首映”、“世界新聞報”、“好萊塢報道”、“名利場”等一大批雜誌的指責唾棄聲還是不絕於耳。“肯定約等於否定”的評論公式讓人哭笑不得。
毫無疑問,雖然“香水”深陷在十二家媒體讚揚十二家媒體批評的漩渦之中,這種極端的評價讓“香水”這部電影深陷於是經典還是垃圾的拉扯之中,但是對於埃文-貝爾來說,他卻實現了自己最初的設想。
埃文-貝爾對於“香水”的改編不同於上一輩子湯姆-提克威偏於商業的做法,他將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心理的轉變完整地呈現了出來,並且將小說的深刻內涵也展現了出來,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故事完整了,但是更加沉重而冗長,足足比埃文-貝爾記憶中湯姆-提克威版本多了近二十分鍾的長度,這種一種很冒險的做法。因為一般來說,電影太長容易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而且在商業推廣上也不容易吸引更多的觀眾。但最終的結果證明了埃文-貝爾的明智,他利用自己心理學方麵的知識,將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整個人都塑造了起來,整個故事衝破了那層窗戶紙,成功躋身了“經典”的行列——至少在埃文-貝爾自己看來是如此的。
至於,一半媒體讚不絕口,一半媒體罵聲連天;一半觀眾歎為觀止,一半觀眾棄之如履。這種情況,埃文-貝爾早就預料到了,他並沒有希望能夠取悅所有觀眾——之前的三部作品也從來沒有做過這個打算,他隻是希望能夠將“香水”這個故事盡可能完整地呈現出來,讓人們體會到帕特裏克-聚斯金德筆下那個氣味世界的神奇,那就足夠了。
當然,寄予厚望的原著擁簇們齊齊對埃文-貝爾表示了支持,這也成為了埃文-貝爾開心的理由之一。更不要說帕特裏克-聚斯金德的讚美了,“我喜歡它”,這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評語,卻是來自於這位挑剔苛刻的老人至高的讚譽了。當初,無數人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改編任務,就連斯坦利-庫布裏克都如此認為,現在,成品獲得的評價也越發讓人感受到埃文-貝爾的出色。
“香水”上映之後,戛納電影節的媒體支持率又發生了變化,“通天塔”、“回歸”依舊以絕對的優勢領跑,二者的媒體支持率加起來就超過了五十個百分點,一騎絕塵。在兩部作品之後,“絕代豔後”以八個百分點位列第三,而“香水”的排名則要繼續往下數,在第五名的位置才能看到,僅僅隻有五個百分點的支持率,可以清晰地解讀出媒體們對於這部處於爭議漩渦的作品問鼎金棕櫚的前景並不看好。
麵對這種局勢,媒體的非難緊接而至。要知道,埃文-貝爾在之前新聞發布會上說“今年的戛納電影節,目前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讓我感興趣”,這不僅掀起了軒然大波,也讓法國的當地媒體記恨至今,即使法國本土最權威的媒體“電影手冊”對於“香水”送上了滿分的至高評價,但依舊無法阻擋其他媒體們蜂擁而至的“八卦”,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著看埃文-貝爾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