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卡特在“首映”上撰寫的暑期檔前瞻就寫到,“迪士尼已經失去理智了。海盜電影早在1991年‘虎克船長’取得了一億三千萬美元之後,就已經進入了末日。現在,迪士尼居然將信任票投給了埃文-貝爾:這個從來沒有涉足過暑期檔的青澀小子。邁克爾-伊納斯已經昏頭了,如果‘星銀島’的一億四千萬還不夠,想必這一次‘加勒比海盜’會再次將一億美元的投資毀了,讓迪士尼真正認識到,現在已經不是海盜電影的時代了。”
對於埃文-貝爾這一次的選擇,艾略特-卡特完全是幸災樂禍,在文章的末尾,他還寫到,“高喊個性至上、高喊質量第一的埃文-貝爾終究也還是被美元迷花了眼,所謂的隻看劇本挑選作品,所謂的知音一名足以,終究隻是口號而已。在商業電影的轟炸中,埃文-貝爾露出了他本來的麵目。相信,這次‘加勒比海盜’的失敗——即將失敗,會讓揮舞著手中支票的電影公司們稍微冷靜一點,讓他們看清楚,埃文-貝爾的票房號召力不堪一擊,而他所謂的堅持更是一個笑話,他的貪婪還是露出了本來的麵貌。”
當初艾略特-卡特就質疑埃文-貝爾最終會回到商業電影的軌道上來,這一次的“加勒比海盜”,使得他終於可以大肆抨擊埃文-貝爾了,而且這部電影失敗的可能性幾乎是板上釘釘了。所以,艾略特-卡特難免有些得意忘形。
這最後一段話帶有強烈的個人攻擊,“首映”原本是不打算刊登的,對他們的專業形象有損害。不過權衡之後,“世界新聞報”的成功在前,“首映”也知道,接著埃文-貝爾的東風炒作新聞,優柔寡斷地中間立場可不管用。所以,一咬牙,主編拍板,還是以艾略特-卡特的個人名義刊登了出去。
這一次,“首映”賭對了,艾略特-卡特的言論得到了諸多支持,“首映”的關注度直線上升。
“紐約時報”的尼爾-達西也表示萬般不理解,“埃文選擇電影一向有獨到的眼光,但是海盜電影的沒落已經無法挽回。這個題材電影的局限性讓海盜在票房上注定難有作為。寄希望於埃文-貝爾、奧蘭多-布魯姆的青春風暴,也無濟於事;就算是有傑瑞-布魯克海默保駕護航,迪士尼重蹈去年‘星銀島’杯具的可能性還是占據了很高的比例。”不過,尼爾-達西終究對埃文-貝爾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影評末尾,他還是保留了一絲可能性,“現在,我們隻能期待,個性洋溢的埃文再次為我們帶來驚喜了。”
尼爾-達西認為,就連“狙擊電話亭”、“致命身份”這種票房號召力不夠檔次的電影,埃文-貝爾都驚豔了所有人。海盜電影再次來一個意外,也是有可能性的。
對埃文-貝爾一向支持有加的尼爾-達西秉持了謹慎態度,也成為了媒體雜誌對“加勒比海盜”預測的一麵旗幟。以“紐約時報”為代表,包括一直對埃文-貝爾讚不絕口的“電影評論”,這一次都“無法睜眼說瞎話”了,前後有三十四家媒體發表評論,表示對“加勒比海盜”的前景不看好,認為這會是又一次的票房災難,迪士尼在“星銀島”之後會再次跌跟頭,徹底將海盜電影的星星之火熄滅。
質疑聲浪一波高過一波,甚至不少媒體都開始預測“加勒比海盜”票房能否突破五千萬美元了:幾乎沒有人看好“加勒比海盜”票房過億,這就意味著,迪士尼在這部電影上的投資將血本無歸。
威廉-伍德在“娛樂周刊”上撰寫的文章表示,“埃文挑選劇本的眼光值得信任。‘加勒比海盜’勢必有過人之處,才吸引了埃文的加盟。要知道,就算不是‘加勒比海盜’,希望埃文出演的商業大片數不勝數,而埃文卻選擇了這部海盜電影。這就說明,這部電影還是有值得期待的價值。預測,始終隻是預測,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威廉-伍德還是向埃文-貝爾投以了信任票,他的觀點也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立場。很奇妙的是,雖然埃文-貝爾目前隻有六部作品上映,但不少專業人士對於埃文-貝爾挑選劇本的眼光已經產生了信任感。就算是被無數人質疑的海盜電影,還是有很多人決定靜下心來觀望觀望。
“加勒比海盜”究竟是被質疑聲浪淹沒,徹底毀滅;還是強勢崛起,用實際表現讓所有質疑聲瞬間閉嘴。電影上映之後,結果就能揭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