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一部講述4000年前中國第一王朝-夏朝的。這也是國內首部詳細講述4000年前這曆史的。夏朝,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的存在嗎?如它存在,它又在哪裏?是誰創了它?它是主體民族又是誰?統者是誰?社會形態如何?在本之前,我們了解夏王朝,主要是通過《竹書紀年》和司馬遷的《史記》,寥寥幾句又或語焉不詳,司馬遷雖然給出了夏代帝王的係圖譜,可是這份係表沒有像商代帝王係表一樣得到考古認。天,考古工作者對中華大地上疑似夏朝的古遺跡有了多的認。國家有關部門也組織開了一係列的考和學術討動,比較大的係統工有《夏商周斷代工》,《中華文明探源工》,而現在正在進行的《考古中國》。借助於這些考古成就,結合天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對方言和民俗的一些探索,以人生物學家對古人遺傳因的認,作者努力尋找古代文化遺存的後裔。作者通過構建模型的方來成對夏朝這曆史的認形成這部。同時通過這部,作者也將努力尋找人社會演化的規。
我中華文明號稱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發源地當中唯一一個延續至的文明。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我們了解到中華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可是,中國有明紀的時間為公前841年,和年。《夏商周斷代工》初定夏朝起始年代為公前2070年,夏商分約為公前1600年,商周分為公前1046年。將中國史的紀到了公前1046年。目前,這份結在學術有比較大的爭議。作者沒有興趣參與這個爭議,隻是想嚐試通過本部將中國的史前大約一千年。因為作者對於“天旦”這個困擾夏商周斷代工組的天文現,有了新的解釋。作者的解釋,或許有可能影響夏商周斷代工的結,也有可能不會影響,一切都要學考後能決定,故而作者將本定為《夏朝假說》。同時,作者還想將這假說介紹給方的學者,因此作者給自己起了個英文字TimeCrosser,意為時間穿越者,作者自己翻譯為煮舊事,煮-有煲湯的感覺,越久味道越濃。當然,作者沒有能力穿越去,隻能透過考古學家的發現來構建古人的生場景。
早在2005年的時候,一部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激發我對中國曆史的濃厚興趣。漢族,這個字的是來自於漢朝嗎?那誰又是匈奴呢?從那時起,探索人曆史成為我的一個愛好,而這都得益於中國考古學的興起,得益於考古工作者的工作。考古工作是一項多學專家同參與學術動,而寫隻是作者一個人的行為,作者選擇了一個相對容易的門檻。同時,考古工作也是一個相對枯燥無味的工作。中央電視台有很多紀錄片可以反映他們的工作,比如《探索發現》。看的多了,作者對於一些考古就道一些。曾有朋友道我愛好這個,就送我一個考古兒童智力玩,像塊板磚,大約有鉛筆盒那樣大小,用石膏的,裏麵是一恐龍的模擬化石。我按照考古的用牙簽一點點的挖,用毛刷一點點的刷。一個星以後人家電話問我是否挖出來了,我說還沒有。從此以後,天下了班我就坐在電腦桌前開始我的考古發掘,半年以後我終於成了考古發掘。我電話給對方,人家苦笑一下。此時此刻我也意識到,我不適合這項工作。我必須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一條不一樣的。所以作者由衷的佩服那些考古人員,在這裏作者也要感謝那些奮鬥在考古第一線工作人員,正是你們的工作,給了我們不一樣的視角,讓我們可以實看到觸摸到曆史。
在正進入本之前,作者有必要把4000多年前的地形地貌介紹一下。早在6000年前,天的山東半島還是一個的獨立島嶼。住在島上的居民,把這個島稱為勝神州。島的四周,還都是水,按照方,分是東四。天渤,是6000年前的古,天的黃,是6000年前的古東。而古主要是天的江蘇省的長江部地區,天長江部地區,則分布著無數的島嶼,古岸線最端在天的浙江良渚一帶。就是說,天江蘇省大部地區和浙江省部,以上等地,當年都還在平麵以下。隻有少數高台地或者小山包露出水麵形成小島嶼。
而古是全消失了,當然它不是一下子消失的,而是有個過,一的消失的。作者大體的畫了一個圖,來描述6000年前的那片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天湖的洞庭湖,江的鄱陽湖在6000年前都有可能是連成一片的。而天湖號稱千湖之省,意是說,湖省的湖泊很多。作者認為,湖很多平原地帶在6000年前都在底下,當洋退化以後形成眾多湖泊。天,這種退化沒有停止,依然在進行著,所以有人講湖省的千湖之省不副其實。而在山東部和江蘇的部部地區,當年的洋退化成一連串的湖泊。從向分是太湖,高郵湖,洪澤湖和微山湖。這條線大體沿著天的京杭大運河。作者認為,6000年前的岸線就是黃金水道。在洋逐退化以後人逐漸去疏通和開鑿運河。在一些史書當中也有記載,譬如戰國時代的越王勾踐就曾把戰艦開到天的徐州炫耀武力。而那個時代,越國沒有能力開鑿運河,所以京杭大運河的是開鑿於隋唐時代。在微山湖的部,原本還有一個湖泊梁山泊。號稱八裏水泊梁山,它比較有氣是因為一部《水滸》。梁山泊隻是宋代的法,漢代和唐代的可能將其稱之為渤。而在早遠的年代,這裏是勝神州人講的。而那個時代生在中原大陸的人將其稱之為東。不同的族群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給地命的。黃河帶來淤泥的衝刷,中原大陸最和勝神州的角壤。在4000年前的時候,在天的菏澤,聊城,德州一帶,濟以地區,形成了大野澤,又稱之為雷澤。《山經》中稱為大荒。《山經》中應該有兩個大荒,另外一個於天的東平原,大荒,一個讀者非熟悉的字。而梁山縣,到濟寧,曲阜一帶,依然有大片的水麵連著天的微山湖。在漢代的司馬遷《史記》裏,這片水麵稱之為渤。而天的渤在那時還是稱之為。從濟寧到曲阜的水麵,可能隻是一個狹長的峽。《山經》中稱為大壑。從梁山縣的東平湖到微山湖的個水麵,有可能是宋代的八裏水泊梁山。天的地形地貌,已經全不是4000年前的樣子了。曆史,不考地形地貌的變遷,就會失去很多息。而如不考慮人的遷移,那曆史就會變成故事,不能曆史了。
古人的遷徙是有一定的規可循的。他們喜歡沿著岸線,或沿著河山穀,在大草原上則沿著山脈的方向。這或許和人的本能有關係,人的本能總是在尋一種全感,當他們拖家帶口的時候,曠的地帶比較容易發現隱藏的野獸或者潛在的敵對勢力,同時他們還要道前進的方向。距5500年前,一隻族群從天內蒙古赤峰紅山出發,沿著岸線向遷徙,來到了天的徽淩家灘。淩家灘,一個從字上,就能反應出這是當年的灘塗地,靠近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