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父親能行,我不能行?(1 / 2)

老楊走街串巷賣豆腐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鄉下地方,有什麼營生?不過是迫不得已。

他讀書少,在私塾讀了兩年,就沒讀了。

為什麼?

因為老楊的父親死了。

老楊的父親,在三四十年代的時候,為了謀生,去了香城的親戚那裏。

親戚是開武館的,那時候香城正是各個武館爭奪勢力的時候,經常有人上門踢館。

踢了館,就有了名氣,就可以收徒收學費。

所以,很多初出茅廬的武師,就會去找一些稍微有名氣的武館去踢館。

老楊的父親,也就是楊誌的爺爺,當年去了香城沒半年,就被上門踢館的人打成內傷。

抬回來的時候,他已經是走不了路了。

在家躺了幾個月後,老楊的父親就沒了。

留下楊誌的奶奶一瓢眼淚哭光。

那個年代,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孩子,談何容易。

老楊也是排行老二。

老楊的大哥楊國華,他倒是幸運,趕在父親死之前結了婚成了家,單獨出去住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搬出去單獨成家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不用管寡母和兩個弟弟啊。

老楊的父親之所以去香城給親戚的武館打工,就是為了給老楊大哥攢結婚錢。

香城確實好掙錢,半年就攢夠了錢。

隻可惜錢夠了,人也走了。

當時老楊才八歲,下麵還有一個三歲的弟弟楊國留。

大哥楊國華比他們大十歲,成家時已經是十八歲了。

成家沒多久,老楊的嫂子也懷了孕。

所以老楊大哥也無法照顧家裏。

成了家單獨出去住的,有十足的理由和借口不管家裏。

所以老楊的媽,哭光了眼淚之後,就讓老楊從私塾回來,不再讀書。

回家幹什麼?

照顧弟弟,幹農活,上山砍柴去賣!

老楊一直砍柴賣到二十歲,才攢了點錢,拜了個師傅,學了磨豆腐。

那個年代的學徒,沒有工資、不包吃住,還要供養師傅,交學費,還要熬。

每天伺候師傅吃喝拉撒,挨師傅的打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圖什麼?

圖的就是師傅能夠教他真材實料、真本事,這樣可以自立門戶。

再說了,人家憑啥教你?教會師傅,餓死徒弟。

也就看老楊可憐,而且說好了,出師之後,絕不和師傅爭地盤,那老頭才肯教的。

老楊一一答應,臥薪嚐膽,好不容易才熬到學會了一手磨豆腐的本領。

從那之後,他就天天挑著兩籮筐豆腐走街串巷,倒也結了婚、養活了寡母和一家老小。

順帶著,還幫自己的弟弟楊國留——也就是楊誌的三叔——成了家。

磨豆腐,需要每天晚上提前泡好豆子,到了淩晨三四點,就要開始起來磨豆,等到做成豆腐,天已經曉白。

到了這時,老楊就挑著兩擔豆腐出去,等到太陽偏西,豆腐也賣完了。

要是天氣好,就會先賣一桶豆腐花。

但是豆腐花不長做,因為不好賣。豆腐花隻能算是零嘴,沒那麼多人買。

不過,別看這賣豆腐聽上去好像是上不得台麵的營生,但是蒼蠅腿也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