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祐年間,曾經輝煌大的盛唐在經曆了“史之亂”的洗禮以後,已然變得破敗不堪。天祐是昭宗皇帝李燁的年號。不久的李柷尚為年幼,連這樣小小的權利都沒有,全淪為梁王朱全忠統天下的傀儡。
梁王朱全忠,原朱溫。曾是黃巢部將,後歸降於大唐,皇賜全忠。他心狠手辣,城府極深。在他幾番波折之下,終於爬上了如大掌兵權的置。現在的長城隻認朱氏,不認李氏,唐朝從此也算是存實亡了。
晉王李克用,祖上平黃巢起義有功,故而賜得李姓。他素來與梁王不合,加之梁王當年設計陷害他,如是與梁王水火不容。他忠於大唐,然而在他得朱全忠偷天換日,竊皇權的惡行之後,是憤然於晉地割,以對抗朱全忠所謂的“大唐軍隊”。呼應,各地也後以“君側,佑大唐”之,割起義。
袁家乃晉地將門大族。正值此際,亦響應號召,全府上下跟隨袁家大公子盡數投奔到李克用麾下。袁家大公子袁瑨乃代猛將,熟讀兵書,年少有為,是驍勇過人,誠乃英雄之少年。
袁府處於晉地,故而未因此事而挪動府址。晉州城外環有水,河邊生有成片竹林,鳥語香,幽靜深邃。身著玄衣,腰束紅帶的年輕公子立於河畔,他的腰間著塊袁家的古銅色將牌。隻見他看著那個粗壯的青竹,目略顯黯然。原來這青竹上刻有歪歪扭扭的“鴛鴦”二字,這公子用右手輕撫著這青竹上的字,微微歎氣:
“阿楊,三年了,我終於有機會能為你報仇了。”
記得四年前,這還是棵小青筍。那時,兩人彼此透露心聲,令那青筍成為了他們的見,將“鴛鴦”兩字刻於其上。至於為何是“鴛鴦”二字興許是當時正值鴛鴦戲水之季,而袁,楊二字的諧音亦為“鴛鴦”,故自比鴛鴦以示攜手白頭,永遠不離棄。
……
翌日,晨。
燕王劉仁恭見利忘義,投靠於朱全忠麾下,發兵阻斷了晉王的糧道。李克用大怒,親率大軍出征幽州。為了晉地全,袁瑨領著萬餘袁家軍將士留守於晉州城內。不不覺間袁家軍已在晉州城內戍守了三日。在此間,袁家軍無人守城懈怠。然而第四日,晉地黑雲壓城。不遠處來了支數萬人的兵馬。袁瑨遠遠觀望,無論怎麼看,也不像是李帥凱旋而來的軍隊。
“全軍戒備!”袁瑨很快察覺出了事情的異樣。話音未落,全城上下時間弓如滿月,城門後裝列陣。氣氛瞬間凝固,如臨大敵。
城外的神秘軍隊漸漸逼近,麵“唐”字大旗在風中張揚地飄舞著。這為首將領身金甲,後有紅披。滿臉橫肉,道疤痕斜跨了半張胖臉,凶惡猙獰。袁瑨看,立馬令二弟袁瑁去城門備守。
那唐軍將領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全然不把袁瑨在眼裏:“乳臭未幹的毛小子,我勸你趁早出城繳械,投降死。或許你潘爺爺我還可以留你個全屍。”說罷,他仰天大笑,此番言語可謂是狂妄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