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音樂之旅十日談(1 / 3)

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建築風格保留歐洲18世紀傳統。和邊境伯爵歌劇院比起來,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部,其奢華程度都相距甚遠。這可能與瓦格納對戲劇的審美有極大關係,瓦格納並沒有把劇院當作享樂之地,他的戲劇和音樂充滿教化色彩,是讓人們來接受洗禮的。至於劇院,隻是呈現瓦格納宏大戲劇的載體,它不能喧賓奪主,以自身之美掩蓋戲劇之美。

節日劇院約有1600個座位,相比歐洲其他劇院,包廂數量較少,隻有觀眾席後的兩層。劇院的舞台寬大,樂池很深,大編製樂隊在其中演出也非常從容。與其他樂池不同的是,坐在觀眾席,既看不到指揮,也看不到樂池透出的光,人們幾乎感受不到樂隊的存在。開場時,燈光未亮,音樂從低聲部響起,似乎是大地發出了呻吟與顫動,將人籠罩其中,感受到震懾心靈的力量。這一切都是按照瓦格納對歌劇的要求定製的——樂隊和指揮不能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舞台上的劇情和聽得到的音樂才是最重要的。

理查·瓦格納於1883年逝世。作曲家死後,瓦格納家族之樹仍然枝繁葉茂,拜羅伊特音樂節在綠茵的庇護下延續至今。雖然在一百餘年的時間中,家族紛爭始終沒有中斷,但客觀來講,矛盾也成為動力,所有繼承者都為拜羅伊特音樂節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拜羅伊特音樂節的第一任“掌門人”是作曲家的妻子——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之女柯西瑪,柯西瑪堅決維護作曲家生前原意,堅決不允許任何人改動瓦格納的“欽定版本”;在柯西瑪之後,1906年,瓦格納的兒子齊格弗裏德·瓦格納接替音樂節藝術總監的位置。齊格弗裏德1930年去世時,兩個孩子尚未成年,於是,他的妻子——遺孀溫妮弗萊德·瓦格納成為音樂節總監。溫妮弗萊德是拜羅伊特音樂節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她生於英國,從小父母雙亡,因養父是理查·瓦格納的朋友與瓦格納家族結緣。

溫妮弗萊德的到來為瓦格納家族帶來始料未及的衝擊,年輕的齊格弗裏德也許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妻子未來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核心人物糾纏不清。1925年,在一次偶然相遇中,溫妮弗萊德結識了希特勒。希特勒對瓦格納的熱愛促使二人成為好友,此後,溫妮弗萊德始終與希特勒始終保持“過從甚密”的關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德國著名女作家布裏吉特·哈曼 (Brigitte Hamann)創作的《溫妮弗萊德·瓦格納傳》中,記錄有她冒死將筆紙傳遞到監獄,希特勒借此創作《我的奮鬥》一書的故事。

戰後,溫妮弗萊德仍沒有徹底中斷與納粹勢力的關係,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因此受到牽連,一度被德意誌政府關閉。1951年,在全體家族成員的共同彈劾下,溫妮弗萊德最終被卸去所有職務,沒收財產,逐出拜羅伊特。齊格弗裏德的兩個兒子維蘭·瓦格納和沃爾夫岡·瓦格納屆時已經成年,音樂節再度恢複,由理查·瓦格納的二位孫輩聯合掌權。1966年,非常具有藝術天賦的哥哥維蘭(推出了多部瓦格納歌劇的全新製作)去世,沃爾夫岡獨自擔任音樂節總監。

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建築風格保留歐洲18世紀傳統。和邊境伯爵歌劇院比起來,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部,其奢華程度都相距甚遠。這可能與瓦格納對戲劇的審美有極大關係,瓦格納並沒有把劇院當作享樂之地,他的戲劇和音樂充滿教化色彩,是讓人們來接受洗禮的。至於劇院,隻是呈現瓦格納宏大戲劇的載體,它不能喧賓奪主,以自身之美掩蓋戲劇之美。

節日劇院約有1600個座位,相比歐洲其他劇院,包廂數量較少,隻有觀眾席後的兩層。劇院的舞台寬大,樂池很深,大編製樂隊在其中演出也非常從容。與其他樂池不同的是,坐在觀眾席,既看不到指揮,也看不到樂池透出的光,人們幾乎感受不到樂隊的存在。開場時,燈光未亮,音樂從低聲部響起,似乎是大地發出了呻吟與顫動,將人籠罩其中,感受到震懾心靈的力量。這一切都是按照瓦格納對歌劇的要求定製的——樂隊和指揮不能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舞台上的劇情和聽得到的音樂才是最重要的。

理查·瓦格納於1883年逝世。作曲家死後,瓦格納家族之樹仍然枝繁葉茂,拜羅伊特音樂節在綠茵的庇護下延續至今。雖然在一百餘年的時間中,家族紛爭始終沒有中斷,但客觀來講,矛盾也成為動力,所有繼承者都為拜羅伊特音樂節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拜羅伊特音樂節的第一任“掌門人”是作曲家的妻子——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之女柯西瑪,柯西瑪堅決維護作曲家生前原意,堅決不允許任何人改動瓦格納的“欽定版本”;在柯西瑪之後,1906年,瓦格納的兒子齊格弗裏德·瓦格納接替音樂節藝術總監的位置。齊格弗裏德1930年去世時,兩個孩子尚未成年,於是,他的妻子——遺孀溫妮弗萊德·瓦格納成為音樂節總監。溫妮弗萊德是拜羅伊特音樂節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她生於英國,從小父母雙亡,因養父是理查·瓦格納的朋友與瓦格納家族結緣。

溫妮弗萊德的到來為瓦格納家族帶來始料未及的衝擊,年輕的齊格弗裏德也許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妻子未來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核心人物糾纏不清。1925年,在一次偶然相遇中,溫妮弗萊德結識了希特勒。希特勒對瓦格納的熱愛促使二人成為好友,此後,溫妮弗萊德始終與希特勒始終保持“過從甚密”的關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德國著名女作家布裏吉特·哈曼 (Brigitte Hamann)創作的《溫妮弗萊德·瓦格納傳》中,記錄有她冒死將筆紙傳遞到監獄,希特勒借此創作《我的奮鬥》一書的故事。

戰後,溫妮弗萊德仍沒有徹底中斷與納粹勢力的關係,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因此受到牽連,一度被德意誌政府關閉。1951年,在全體家族成員的共同彈劾下,溫妮弗萊德最終被卸去所有職務,沒收財產,逐出拜羅伊特。齊格弗裏德的兩個兒子維蘭·瓦格納和沃爾夫岡·瓦格納屆時已經成年,音樂節再度恢複,由理查·瓦格納的二位孫輩聯合掌權。1966年,非常具有藝術天賦的哥哥維蘭(推出了多部瓦格納歌劇的全新製作)去世,沃爾夫岡獨自擔任音樂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