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魯迅的心路曆程(1 / 3)

1976年我僥幸得到印第安納大學的教職,但教的是中國文學,而且古今兼具。我臨病抱佛腳,急忙在文學方麵惡補,卻也發現,其實我真正的興趣就是文學。我心目中的魯迅本來就是一個文學家——或者可以說是一個有深刻思想的文學家,所以還是必須從他的文學作品著手,而把他的思想融入文學分析之中,心理的因素隻能作參考。

然而說來容易做時難,如何用文學的方法處理魯迅的思想?如果專注分析個別作品的話,又如何能看到魯迅的全貌?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學界,雖有少數學者發表關於魯迅的論文,但大多是個別小說的文本分析,沒有一部完整的傳記(而中國的情況恰好相反,魯迅的傳記層出不窮),隻有一兩本勉強算數,(如William Lyell 的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1976),但還是不夠全麵。令我衷心佩服的隻有兩位學者,一是我在台大的業師夏濟安教授,一是哈佛的韓南教授,二人現皆已作古。夏濟安先生的兩篇論魯迅的文章:《魯迅作品的黑暗麵》和《魯迅和左聯的解散》,收於他的《黑暗的閘門》(The Gate of Darkness)一書,英文版早已在1968年出版(中文譯本終於在今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早已讀過,大開眼界,覺得這才是真正有創見。韓南教授的長文《魯迅小說的技巧》(The Teique of Lu Hsüns Fi),1974 年在《哈佛學報》分兩期刊載,給我的震撼同樣巨大,我沒有想到這位享譽西方學界的中國古典小說專家竟然對魯迅有如此深厚而獨到的見解,而且所下的研究功夫驚人,他把魯迅早期所受的歐洲文學影響的資料全數搜齊,並將之放在一個結構主義式的“反諷”(irony)理論框架中來分析。我自慚形穢,幾乎想放棄,但又覺得對不起自己,還是得咬緊牙關,步二人的後塵,繼續研究下去。

1982年我轉往芝加哥大學任教,於是決定從頭做起,放棄以前寫的所有草稿,還是規規矩矩地,以樸實的筆法把魯迅的生平、思想和他的文學作品連接起來。也完全揚棄了艾理生的“心理傳記”的方法,把重心轉向魯迅的作品,也盡可能分析我認為所有的重要作品,而不局限於小說。本書的英文初稿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芝加哥完成,但仍然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該社“中國文學和社會叢書”的一種。一拖再拖,正式出版日期已是1987年了。雖然拖延至此,如果沒有幾位同行的鼓勵和協助,還是遙遙無期。最關鍵性的時刻是1981年,適逢魯迅一百周年誕辰,我申請到一筆基金,在該年七月開了一個“魯迅和他的遺產”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也交給我編輯,我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似乎也有中文譯本,內中有幾篇名文,出自名家如林毓生、卜立德(David Pollard)、胡誌德(Theodore Huters)和日本的學者丸山升等人之手。有了這本論文集,我覺得如虎添翼,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鐵屋中的呐喊》。

1976年我僥幸得到印第安納大學的教職,但教的是中國文學,而且古今兼具。我臨病抱佛腳,急忙在文學方麵惡補,卻也發現,其實我真正的興趣就是文學。我心目中的魯迅本來就是一個文學家——或者可以說是一個有深刻思想的文學家,所以還是必須從他的文學作品著手,而把他的思想融入文學分析之中,心理的因素隻能作參考。

然而說來容易做時難,如何用文學的方法處理魯迅的思想?如果專注分析個別作品的話,又如何能看到魯迅的全貌?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學界,雖有少數學者發表關於魯迅的論文,但大多是個別小說的文本分析,沒有一部完整的傳記(而中國的情況恰好相反,魯迅的傳記層出不窮),隻有一兩本勉強算數,(如William Lyell 的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1976),但還是不夠全麵。令我衷心佩服的隻有兩位學者,一是我在台大的業師夏濟安教授,一是哈佛的韓南教授,二人現皆已作古。夏濟安先生的兩篇論魯迅的文章:《魯迅作品的黑暗麵》和《魯迅和左聯的解散》,收於他的《黑暗的閘門》(The Gate of Darkness)一書,英文版早已在1968年出版(中文譯本終於在今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早已讀過,大開眼界,覺得這才是真正有創見。韓南教授的長文《魯迅小說的技巧》(The Teique of Lu Hsüns Fi),1974 年在《哈佛學報》分兩期刊載,給我的震撼同樣巨大,我沒有想到這位享譽西方學界的中國古典小說專家竟然對魯迅有如此深厚而獨到的見解,而且所下的研究功夫驚人,他把魯迅早期所受的歐洲文學影響的資料全數搜齊,並將之放在一個結構主義式的“反諷”(irony)理論框架中來分析。我自慚形穢,幾乎想放棄,但又覺得對不起自己,還是得咬緊牙關,步二人的後塵,繼續研究下去。

1982年我轉往芝加哥大學任教,於是決定從頭做起,放棄以前寫的所有草稿,還是規規矩矩地,以樸實的筆法把魯迅的生平、思想和他的文學作品連接起來。也完全揚棄了艾理生的“心理傳記”的方法,把重心轉向魯迅的作品,也盡可能分析我認為所有的重要作品,而不局限於小說。本書的英文初稿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芝加哥完成,但仍然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該社“中國文學和社會叢書”的一種。一拖再拖,正式出版日期已是1987年了。雖然拖延至此,如果沒有幾位同行的鼓勵和協助,還是遙遙無期。最關鍵性的時刻是1981年,適逢魯迅一百周年誕辰,我申請到一筆基金,在該年七月開了一個“魯迅和他的遺產”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也交給我編輯,我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似乎也有中文譯本,內中有幾篇名文,出自名家如林毓生、卜立德(David Pollard)、胡誌德(Theodore Huters)和日本的學者丸山升等人之手。有了這本論文集,我覺得如虎添翼,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鐵屋中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