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中國提出和諧世界理念,是和諧世界的倡導者,但是中國不做和諧世界建設的領導者。
2.中國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參與者
“言必信,行必果”,“行勝於言”,“改變自己,影響世界”,這是中國對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鄭重承諾。中國不僅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積極倡導者,也是謀求世界和諧的堅定實踐者。
要“言行一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建設和諧世界也需要榜樣效應。推動建設和諧世界,首先要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充分展示中國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榜樣作用。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路,認認真真提升自己的國際誠信,是中國對外增強和諧世界理念的感召力的最好方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建設和諧世界不光是對外的任務,更需要搞好國內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不能對外推銷和輸出的,是不能強加於別人的,而是需要我們以切實有效的行動做出表率。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始終走在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前麵。作為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建成,必將為吸引其他國家一起建設和諧世界奠定堅實基礎。中國一定要學會通過自身的和諧社會建設,來影響並促進建設和諧世界的實踐,事實勝於雄辯。
要“量力而行”。正確處理自身實力與戰略意願之間的關係。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開展外交工作所依據的最大國情,是中國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日趨具有多重屬性,除了自身所特有的發展機遇和難題以外,也麵臨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大國所共有的發展機遇和難題。客觀地說,中國在國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全球事務的有效解決等方麵的能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與中國現實中的“人均”國力基本匹配。中國告別“韜光養晦”,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成熟的時機。在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期待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全麵辯證地看待中國的影響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實事求是地估價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理智地應對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形勢,切不可盲目樂觀或悲觀”。[?馬振崗:《理性看待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載《求是》2006年第5期,第60頁。]要理性分析國家實力與戰略意願之間的關係,強調國際責任與自身實力的匹配性。中國承擔國際責任既要做到“心中有數”,又要注重“手段多樣”。除了適度增加對外援助以外,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磋商和製定,推動國際秩序的穩步變革,也是體現大國責任的重要方麵。
要“順勢而為”。注重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係在一起。與世界發展“同呼吸,共命運”,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必然變得越來越寬廣,越來越有持久動力。改變自己是中國力量的主要來源,改變自己也是中國影響世界的主要方式。[?章百家:《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16頁。]在當今這樣日趨開放、合作的時代,中國外交應善於將自身國情與世界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做到內外兼修,既要把有利的國際條件轉化為有利的國內條件,又要把有利的國內條件轉化為有利的國際條件。新世紀中國外交最重要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為國內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就是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一個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一個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環境、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從時間的角度看,當代中國外交在致力於把握好21世紀頭20年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為爭取戰略機遇期的延長夯實基礎。因此,中國外交需要在繼承傳統、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適時根據形勢變化進行必要調整。
總之,中國提出和諧世界理念,是和諧世界的倡導者,但是中國不做和諧世界建設的領導者。
2.中國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參與者
“言必信,行必果”,“行勝於言”,“改變自己,影響世界”,這是中國對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鄭重承諾。中國不僅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積極倡導者,也是謀求世界和諧的堅定實踐者。
要“言行一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建設和諧世界也需要榜樣效應。推動建設和諧世界,首先要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充分展示中國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榜樣作用。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路,認認真真提升自己的國際誠信,是中國對外增強和諧世界理念的感召力的最好方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建設和諧世界不光是對外的任務,更需要搞好國內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不能對外推銷和輸出的,是不能強加於別人的,而是需要我們以切實有效的行動做出表率。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始終走在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前麵。作為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建成,必將為吸引其他國家一起建設和諧世界奠定堅實基礎。中國一定要學會通過自身的和諧社會建設,來影響並促進建設和諧世界的實踐,事實勝於雄辯。
要“量力而行”。正確處理自身實力與戰略意願之間的關係。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開展外交工作所依據的最大國情,是中國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日趨具有多重屬性,除了自身所特有的發展機遇和難題以外,也麵臨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大國所共有的發展機遇和難題。客觀地說,中國在國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全球事務的有效解決等方麵的能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與中國現實中的“人均”國力基本匹配。中國告別“韜光養晦”,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成熟的時機。在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期待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全麵辯證地看待中國的影響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實事求是地估價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理智地應對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形勢,切不可盲目樂觀或悲觀”。[?馬振崗:《理性看待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載《求是》2006年第5期,第60頁。]要理性分析國家實力與戰略意願之間的關係,強調國際責任與自身實力的匹配性。中國承擔國際責任既要做到“心中有數”,又要注重“手段多樣”。除了適度增加對外援助以外,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磋商和製定,推動國際秩序的穩步變革,也是體現大國責任的重要方麵。
要“順勢而為”。注重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係在一起。與世界發展“同呼吸,共命運”,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必然變得越來越寬廣,越來越有持久動力。改變自己是中國力量的主要來源,改變自己也是中國影響世界的主要方式。[?章百家:《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16頁。]在當今這樣日趨開放、合作的時代,中國外交應善於將自身國情與世界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做到內外兼修,既要把有利的國際條件轉化為有利的國內條件,又要把有利的國內條件轉化為有利的國際條件。新世紀中國外交最重要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為國內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就是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一個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一個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環境、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從時間的角度看,當代中國外交在致力於把握好21世紀頭20年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為爭取戰略機遇期的延長夯實基礎。因此,中國外交需要在繼承傳統、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適時根據形勢變化進行必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