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老年人的心理變化(1 / 3)

有一個讓老人回顧過去的研究發現,回顧過去是老人臨終前的一種常見的心理活動。但是,這種回顧卻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心理衰退或個性紊亂的現象,相反,這種回顧常常是對過去的一些經驗和沒有解決的矛盾重新加以考慮,認識似乎開闊了、加深了。大多數老人的這種回顧好像是對自己整個人格的重新組織和調整,顯露出智慧和寧靜。有的很老的老人臨終前也出現人格的重組或發展的跡象,這是人生的任何時刻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心理都存在發展的一個例證。

持畢生發展觀點的學者還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或預防心理衰退。例如,有人把行將退休者組織起來,進行某種學習或訓練,讓他們能夠較好地適應退休後的生活處境,或學到某種退休後有用的技能(如烹調、園藝等);或對某種智力活動進行認知訓練,如教給他們記憶方法,以改善其記憶力。這些研究都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結果。

(二)老年人心理變化的差異

1. 生活時代不同引起的群體差異

年齡的確是說明人的心理變化的一個重要根據。一般說來,人在二十多歲時的特點是,生命力旺盛、腦子靈活、動作敏捷、智力發展水平較高。可是其他因素也起作用,有時還起很大作用。例如我們常常看到,同一個時代生活的人往往有很多共同點,這叫做群體因素。美國有一個研究,是在1956年對8種不同時間出生的人做了各種智力檢查,於1963年又對這些人做第二次智力檢查。結果發現,在1963時59歲的人(1904年出生者群體)的智力成績要比1956年時59歲的人(1897年出生者群體)的智力明顯高些。這兩個群體都是59歲,其中一組人比另一組早出生7年,差別就在這一點。由於出生時間不同,所處的社會曆史文化背景不一樣,這可以引起相當大的差別。人們常說,現在的3歲小孩比過去的8歲小孩聰明多了。青年人、老年人同樣如此。有時這種群體差異比年齡增大引起的變化還重要。

我國的一項研究也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於1983年對一些二十多歲至八十多歲的人的智力,用我國修訂的“韋氏成人智力量表”進行測查。結果發現,二十多歲組的成績明顯地低於三十多歲組。分析起來,在1983年檢查時,這組人平均為25.5歲,大致是1957年左右出生的,他們的小學、初中教育階段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根本沒接受多少文化教育,這自然影響智力的“開發”,很可能這就是他們智力測驗成績不高的原因。這個事例表明,僅僅從生物學年齡的含義是不能完全解釋心理活動的變化的。社會曆史條件所製約的群體特點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特殊的重大曆史事件,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可以打下明顯的烙印。顯然,人的心理活動絕不是單純地由他的生物有機體所決定,同時還受社會曆史條件所製約。

有一個讓老人回顧過去的研究發現,回顧過去是老人臨終前的一種常見的心理活動。但是,這種回顧卻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心理衰退或個性紊亂的現象,相反,這種回顧常常是對過去的一些經驗和沒有解決的矛盾重新加以考慮,認識似乎開闊了、加深了。大多數老人的這種回顧好像是對自己整個人格的重新組織和調整,顯露出智慧和寧靜。有的很老的老人臨終前也出現人格的重組或發展的跡象,這是人生的任何時刻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心理都存在發展的一個例證。

持畢生發展觀點的學者還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或預防心理衰退。例如,有人把行將退休者組織起來,進行某種學習或訓練,讓他們能夠較好地適應退休後的生活處境,或學到某種退休後有用的技能(如烹調、園藝等);或對某種智力活動進行認知訓練,如教給他們記憶方法,以改善其記憶力。這些研究都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結果。

(二)老年人心理變化的差異

1. 生活時代不同引起的群體差異

年齡的確是說明人的心理變化的一個重要根據。一般說來,人在二十多歲時的特點是,生命力旺盛、腦子靈活、動作敏捷、智力發展水平較高。可是其他因素也起作用,有時還起很大作用。例如我們常常看到,同一個時代生活的人往往有很多共同點,這叫做群體因素。美國有一個研究,是在1956年對8種不同時間出生的人做了各種智力檢查,於1963年又對這些人做第二次智力檢查。結果發現,在1963時59歲的人(1904年出生者群體)的智力成績要比1956年時59歲的人(1897年出生者群體)的智力明顯高些。這兩個群體都是59歲,其中一組人比另一組早出生7年,差別就在這一點。由於出生時間不同,所處的社會曆史文化背景不一樣,這可以引起相當大的差別。人們常說,現在的3歲小孩比過去的8歲小孩聰明多了。青年人、老年人同樣如此。有時這種群體差異比年齡增大引起的變化還重要。

我國的一項研究也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於1983年對一些二十多歲至八十多歲的人的智力,用我國修訂的“韋氏成人智力量表”進行測查。結果發現,二十多歲組的成績明顯地低於三十多歲組。分析起來,在1983年檢查時,這組人平均為25.5歲,大致是1957年左右出生的,他們的小學、初中教育階段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根本沒接受多少文化教育,這自然影響智力的“開發”,很可能這就是他們智力測驗成績不高的原因。這個事例表明,僅僅從生物學年齡的含義是不能完全解釋心理活動的變化的。社會曆史條件所製約的群體特點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特殊的重大曆史事件,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可以打下明顯的烙印。顯然,人的心理活動絕不是單純地由他的生物有機體所決定,同時還受社會曆史條件所製約。

2. 生活經曆不同引起的個體差異

人的心理活動依年齡增長的老化過程而形成較大的個體差異,這是許多科學研究以及實際生活所展現和證明了的。這種個體差異有時超過不同年齡之間的差異。雖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人不僅僅是受生物因素的控製,人的生活經曆不同,身體健康條件不同,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工作、學習和生活等的態度不同,他從成年到老年直至去世時的心理活動的變化是不盡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