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新常態下中國工業發展之路(2 / 3)

在當前形式影響下,機械製造領域的全球競爭正在日趨激烈。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不甘寂寞,也在采取措施,通過一係列方案對抗工業化退化,大力推進“先進製造業”。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也紛紛提出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

“工業4.0”概念的提出,畢竟是德國為自身工業發展量身定製的,或許有不少專家認為,“工業4.0”不過是德國的一項高科技領域的國家戰略,主要是在高端製造技術上對抗美國,跟主要以低端製造為主的我國沒有多大關係。因此,我國沒有必要對“工業4.0”采取應對策略。我們認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和探討。

目前有數據顯示,在全球機械出口份額中,德國以16%的份額占據2013年首位,中國以11%份額,略低於美國,位於全球第三。同時,在全球設備製造業的32個子行業中,中國僅在7個子行業中取得了領先地位。我們是一個發展中的製造業大國,還不是製造強國,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德國“工業4.0”帶來的衝擊和潛在競爭因素。“工業4.0”的到來,將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取代傳統封閉性的生產製造係統,可以為未來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而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等信息產業領域我們又相對落後,如果我們現在不迎頭趕上和超越,未來我們將沒有成為製造強國的機會。

所以,中國如何學習、借鑒“工業4.0”的成功經驗,挖掘自身優勢,助推我國工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並在新一輪國際經濟變革中贏得先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準確研判未來走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出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在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指引下,我國政府和行業部門對工業升級給予了高度重視。從《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編製中的《中國製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我國已經在謀劃工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根據當前國內外工業化發展形勢,許多權威專家和有識之士看到,我國已經進入了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到了由技術模仿、跟蹤,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求發展,進而向產業發展製高點進軍的階段。因此,中國的工業升級之路任重道遠。中國的工業升級之路不僅需要突破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使眾多企業增加創新動力,還應在借鑒“工業4.0”的基礎上,走分行業、分區域的漸進式的工業升級之路,發展中國版的工業4.0。

另外,一方麵對於德國“工業4.0”,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參考借鑒,搭乘這輛便車,借勢借力,通過學會生產製造過程與業務管理係統的深度集成,實現對生產要素的高度靈活配置,實現大規模生產高度定製化產品。從而讓製造業緊跟時代趨勢,提前邁向智能化,以適應未來的國際競爭。

另一方麵,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中應涵蓋應對策略。據有關媒體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正聯合發改委、科技部和國資委等多個部門,並與中國工程院一起研究起草的製造業中長期規劃——《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將闡述未來十年中國工業發展的整體理念。

目前中國已進入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增長速度將從過去的10%左右下降為7%左右。實現中國“工業4.0”並不是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