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護的設置,使西域正式劃入了漢朝版圖,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
隻是到了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多國發生戰亂,西域都護段禧等人雖然力保龜茲,但由於而道路遙遠,中間又多有阻隔,因此朝廷與都護府的檄書不通。朝中公卿議者以為"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因此到了六月,朝廷決定罷西域都護,遣騎都尉王弘發關中兵迎接當時的西域都護段禧以及分布在梁、趙博、伊吾盧、柳中等地的屯田吏士離開西域,返回了大漢的涼州之地。
從此以後,大漢便不在西域設置都護府,經過了十幾年之後,由於西域各國的要求,並願意遣子入朝為質,東漢朝廷於是在於永寧元年,曾經就是否放棄大漢對西域的統轄權進行過庭議,當時東漢在西域已經沒有了管理機構和駐軍、屯民。於是朝中便有人建議皇上徹底放棄西域,而班固之子班勇卻極力反對,強調西域對大漢朝的重要性,並且建議朝廷在敦煌和樓蘭等地恢複駐軍。
經過朝堂上一班大臣的爭吵之後,主張繼續對西域諸國進行管轄的一派占了上風,而且朝廷也采納了班勇的建議,決定在敦煌駐軍三百人,這就是史載的"於是從勇議,複敦煌郡營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到了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朝廷決定在西域建立西域長史府,以班勇為西域長史,複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秩比二千石。
也就是說始置於公元前六十年的西域督護府,於公元107年完成了曆史使命,(從此以後漢代再無西域督護),而後來的西域長史府最初設在了樓蘭,直到延光二年,班勇受命為西域長史之後,率領士兵五百人來到了西域之地,並把治所設在了柳中。
這些知識老劉知道的並不多,也是在來的路上王允、陳琳和許攸三人告訴老劉的,根據他們在敦煌郡中得到的消息,如今大漢的西域長史姓張名晏,西域長史府的治所便在龜茲國境內的它乾城,那裏處於蒲昌海(漢代對羅布泊的稱呼,亦稱鹽澤)之地的北端,距離玉門關的距離差不多有三千裏,因此老劉等人經過了半個月的跋涉後,才終於克服了一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了龜茲國的境內,今天他們又在**露宿了一晚,根據他們向附近牧民打聽的結果,估計到了明天中午,他們便可以趕到西域長史府的治所它乾城。
在**西域之後,他們在路上所見到的當地居民也與他們在大漢內地所看到的漢不相同,畢竟這裏如今的居民便是後世的**人,因此他們的長相明顯有著與中亞人相同的特點,這也令大家對老劉所說的這邊的居民都是與烏留斯等人差不多的說法,開始有了幾分相信。
西域都護的設置,使西域正式劃入了漢朝版圖,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
隻是到了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多國發生戰亂,西域都護段禧等人雖然力保龜茲,但由於而道路遙遠,中間又多有阻隔,因此朝廷與都護府的檄書不通。朝中公卿議者以為"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因此到了六月,朝廷決定罷西域都護,遣騎都尉王弘發關中兵迎接當時的西域都護段禧以及分布在梁、趙博、伊吾盧、柳中等地的屯田吏士離開西域,返回了大漢的涼州之地。
從此以後,大漢便不在西域設置都護府,經過了十幾年之後,由於西域各國的要求,並願意遣子入朝為質,東漢朝廷於是在於永寧元年,曾經就是否放棄大漢對西域的統轄權進行過庭議,當時東漢在西域已經沒有了管理機構和駐軍、屯民。於是朝中便有人建議皇上徹底放棄西域,而班固之子班勇卻極力反對,強調西域對大漢朝的重要性,並且建議朝廷在敦煌和樓蘭等地恢複駐軍。
經過朝堂上一班大臣的爭吵之後,主張繼續對西域諸國進行管轄的一派占了上風,而且朝廷也采納了班勇的建議,決定在敦煌駐軍三百人,這就是史載的"於是從勇議,複敦煌郡營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