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項羽這個名字是在初中的課本上: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當時隻是個初中生,所以文學功底自然尚淺,
但卻是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書生少年。
故問老師:“老師,鬼雄是什麼意思?”
老師答:“鬼雄就是鬼中的英雄。”
我再問:“項羽是何人?”
老師答:“項羽就是西楚霸王”
我再問:“項羽既稱霸王,何以淪為鬼?”
老師默然,良久才答:“項羽生不逢時,垓下之戰敗於劉邦之手,但他不肯渡江回到江東,自刎於烏江,無善終者當稱鬼”。
我再問:“劉邦又是何人?他比項羽厲害很多?”
老師又答:“劉邦就是沛公,亦稱沛王,他就是西漢的開國皇帝,他未必有項羽厲害,但是他手下卻有很多能臣異士,比如這首絕句裏的人傑就泛指西漢的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
我又問:“那麼項羽手下就沒有能臣異士嗎?”
老師答:“也有,他的亞父範增可算足智多謀!但被劉邦的謀士陳平施展“離間計”,使範增受到項羽猜忌,辭官歸家,途中病死。”
自此,我開始知道這些足智多謀之士,比如:範增,張良,蕭何,韓信,陳平。
也知道“離間計”其實就是“反間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三計,我還自己查了詞典,反間計: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也在此時,我心中的觀念是:“項羽是一代英雄,但卻沒有能人輔佐,而後被劉邦打敗”。
我有時甚至在想:“我該多讀一讀兵書與三十六計,假如有戰亂硝煙,我也能一展所長,甚至能斡旋乾坤,利濟蒼生。”
自此我酷愛兵法與三十六計,以致能倒背如流。
由於我出身鄉下,家境貧寒,小時候也無電視可看,要看也要跑到很遠的隔村去看,而且看的是會暴雪花的黑白電視機。
在我的童年印象當中,應該就是老版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陣前出場:坐在那四輪車上緩緩推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羽扇綸巾,清秀儒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隻看他陣前談笑自若,手中扇子一揮,戰鼓響起,兵陣洞開,車馬隆隆,談笑間,檣櫓已灰飛煙滅。
這是何等瀟灑之意境!
由於奮書苦讀,中考時名列前茅,考入市一中,讀了高中之後,接觸的文學史記當然就多了。
接觸得越多就覺得項羽之敗的確很可惜,他甚至有好幾次都可以除掉劉邦,但由於種種機緣他都錯過了,以致於後來一敗塗地。
不過由於高中學習壓力過大,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感慨項羽。
直到我高二那年,我調班換了個同桌,認識他之後,他的種種事跡又不得不讓我想起項羽。
我的同桌名字叫蕭敬河,個子很高,一米八五的身高在我們南方已是出類拔萃了,他不僅長得高,而且很魁梧,我個子雖也不矮,但和他比起來就是斯文秀氣的那一類了,我學的是文科,而他學的是體育,我也不知道老師怎麼會把我們安排坐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