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霍曼斯仍然沒有專門、深入地探討代價問題。他的理論的中心是各種交換關係,他並沒有從一般意義上思考代價。他的研究是從個體出發的,沒有考慮群體活動、社會活動中的代價,以及人們在社會文化、社會製度的建設和選擇中付出的代價。
比較而言,社會科學(如經濟學、社會學)的研究是嚴謹而規範的,而人文學科(如文學、曆史、哲學)更自由、隨意,其觸角所及也更為寬廣。因此,與社會學家相比,倒是曆史學家更多地談論到“代價”。這之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他在論述他為人類曆史劃分出的二十一種文明時,講述了多種代價:挑戰過於嚴酷的代價,環境過於舒適的代價,應戰時用力過猛的代價和高度適應的代價,等等。對於這些精彩的案例我們在後文中將不斷引征。但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史家畢竟是史家,即使像湯氏這樣注重宏觀把握的人,也仍然沒有從抽象理論的一般意義上探討“代價”。
如上所述,“代價”早已進入了社會學家、曆史學家的視野,但對之所做的專門性理論探討仍是當代學術研究中的空白和缺憾。
本書旨在從一般的意義上探討代價的理論:是否人類要為它的一切收獲付出代價,是否人們的一切分工、合作、競爭中都包含著代價,有沒有一種倫理、一樣準則、一項製度、一個傳統、一套生活模式、工作方式、分配方案、安全機製以及某種主義,是盡善盡美的?該怎樣估價社會行為中難於避免的種種代價?本書力圖在借鑒以往學者的社會學理論探討的同時,吸收以往學者的史學的經驗研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努力,在於以為:當史家走到盡頭的時候,正是社會學家出發的時刻;當社會學家表述蒼白之際,史家為他提供著素材和資源。
但是霍曼斯仍然沒有專門、深入地探討代價問題。他的理論的中心是各種交換關係,他並沒有從一般意義上思考代價。他的研究是從個體出發的,沒有考慮群體活動、社會活動中的代價,以及人們在社會文化、社會製度的建設和選擇中付出的代價。
比較而言,社會科學(如經濟學、社會學)的研究是嚴謹而規範的,而人文學科(如文學、曆史、哲學)更自由、隨意,其觸角所及也更為寬廣。因此,與社會學家相比,倒是曆史學家更多地談論到“代價”。這之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他在論述他為人類曆史劃分出的二十一種文明時,講述了多種代價:挑戰過於嚴酷的代價,環境過於舒適的代價,應戰時用力過猛的代價和高度適應的代價,等等。對於這些精彩的案例我們在後文中將不斷引征。但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史家畢竟是史家,即使像湯氏這樣注重宏觀把握的人,也仍然沒有從抽象理論的一般意義上探討“代價”。
如上所述,“代價”早已進入了社會學家、曆史學家的視野,但對之所做的專門性理論探討仍是當代學術研究中的空白和缺憾。
本書旨在從一般的意義上探討代價的理論:是否人類要為它的一切收獲付出代價,是否人們的一切分工、合作、競爭中都包含著代價,有沒有一種倫理、一樣準則、一項製度、一個傳統、一套生活模式、工作方式、分配方案、安全機製以及某種主義,是盡善盡美的?該怎樣估價社會行為中難於避免的種種代價?本書力圖在借鑒以往學者的社會學理論探討的同時,吸收以往學者的史學的經驗研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努力,在於以為:當史家走到盡頭的時候,正是社會學家出發的時刻;當社會學家表述蒼白之際,史家為他提供著素材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