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們取得了一係列新的曆史性成就,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基礎。我國的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國家麵貌發生了新的曆史性變化。
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四十七點三萬億元。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基礎設施協調性增加。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施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展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麵推進。
這兩段話不僅概括了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中國人民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而且還有力地反映了這些成就的取得大大夯實了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讓我們再看一下具體數字:1978—201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增長到39.8萬億元,在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由1.8%上升到9.5%,由名列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我國的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增長到29728億美元,出口份額占全球的9.6%,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50%;國家外彙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2.5萬億美元,占世界外彙儲備的1br3,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彙儲備國。所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數字,人們從這些數字中領悟到的不僅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且還有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的增強。
中國道路對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方麵的貢獻不僅體現於自身的強大,更表現在對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和推進。中國道路所孕育的中國經濟體量和活力已成為當今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走向一體化。新型的交通工具、自由化的國際貿易,再加上一些國際組織,如世貿組織的推動,使中國的物質、資本和人員與世界各地之間的物質、資本和人員之間的流動日益加快。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類文明社會帶來的不僅是競爭,更重要的是機會:一方麵,中國把整個人類文明社會作為自己的市場;另一方麵,中國也為人類文明社會中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新的市場。這樣,在經濟發展方麵就實現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贏。
中國規模龐大的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這一點已被許多國外有識之士所認可。這裏僅舉三例加以說明。一是美國人特德·菲什曼在《中國公司》一書中,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世界進入中國,第二階段是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階段是中國開始影響世界。他認為,到2011年,中國以3.64萬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額、1160億美元的實際使用外資額、601億美元的非金融類對外投資,可以為全世界的貿易夥伴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二是《紐約時報》2011年12月9日刊登的一篇題為“中國成為貿易大國的十年”的文章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已成為各國爭相合作的貿易夥伴,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消費者均能從中受益。今日的中國既是世貿大家庭中最合格的成員之一,又通過參與國際宏觀經濟協調、二十國集團等全球經濟治理機製建設,致力於國際貨幣體係、國際貿易體係、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製等方麵的改革和完善,致力於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推動者。三是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12月22日發表了紮卡裏亞所寫的題為“一個強悍、然而尚顯脆弱的超級大國的崛起”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重要的國家。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至少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國家。中國還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在五種基本食品、能源以及工業初級產品等消費領域均超過了美國。盡管這些國外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力量離不開整個世界的支持,但顯然更強調這種能量對整個世界的“反哺”。
十年來,我們取得了一係列新的曆史性成就,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基礎。我國的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國家麵貌發生了新的曆史性變化。
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四十七點三萬億元。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基礎設施協調性增加。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施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展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麵推進。
這兩段話不僅概括了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中國人民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而且還有力地反映了這些成就的取得大大夯實了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讓我們再看一下具體數字:1978—201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增長到39.8萬億元,在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由1.8%上升到9.5%,由名列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我國的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增長到29728億美元,出口份額占全球的9.6%,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50%;國家外彙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2.5萬億美元,占世界外彙儲備的1br3,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彙儲備國。所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數字,人們從這些數字中領悟到的不僅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且還有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的增強。
中國道路對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方麵的貢獻不僅體現於自身的強大,更表現在對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和推進。中國道路所孕育的中國經濟體量和活力已成為當今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走向一體化。新型的交通工具、自由化的國際貿易,再加上一些國際組織,如世貿組織的推動,使中國的物質、資本和人員與世界各地之間的物質、資本和人員之間的流動日益加快。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類文明社會帶來的不僅是競爭,更重要的是機會:一方麵,中國把整個人類文明社會作為自己的市場;另一方麵,中國也為人類文明社會中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新的市場。這樣,在經濟發展方麵就實現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贏。
中國規模龐大的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這一點已被許多國外有識之士所認可。這裏僅舉三例加以說明。一是美國人特德·菲什曼在《中國公司》一書中,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世界進入中國,第二階段是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階段是中國開始影響世界。他認為,到2011年,中國以3.64萬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額、1160億美元的實際使用外資額、601億美元的非金融類對外投資,可以為全世界的貿易夥伴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二是《紐約時報》2011年12月9日刊登的一篇題為“中國成為貿易大國的十年”的文章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已成為各國爭相合作的貿易夥伴,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消費者均能從中受益。今日的中國既是世貿大家庭中最合格的成員之一,又通過參與國際宏觀經濟協調、二十國集團等全球經濟治理機製建設,致力於國際貨幣體係、國際貿易體係、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製等方麵的改革和完善,致力於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推動者。三是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12月22日發表了紮卡裏亞所寫的題為“一個強悍、然而尚顯脆弱的超級大國的崛起”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重要的國家。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至少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國家。中國還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在五種基本食品、能源以及工業初級產品等消費領域均超過了美國。盡管這些國外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力量離不開整個世界的支持,但顯然更強調這種能量對整個世界的“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