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營造國際合作環境(1 / 3)

2015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華盛頓布萊爾國賓館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時指出,“中國是現行國際體係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在2016年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的致辭中,習近平主席說:“中國是國際發展體係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也是建設性的貢獻者。倡議成立亞投行,就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推動完善現有國際經濟體係、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性舉動,有利於促進各方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構建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世界秩序。新秩序的價值取向為尋求國際合作,實現利益和諧、安全共享,追求人類的共同福祉,它將能夠真正實現大小國家的平等交往、互惠貿易以及人類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新秩序的本質為民主合作、互利共贏,新秩序的效能是由結構上的優勢及民主的本質所決定的,它的結構即為多極均勢。多極均勢有利於抗衡單極霸權——多極均勢格局為構建民主合作新秩序奠定力量基礎。而且,“過去的國際秩序從未像今天這樣包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主要力量中心”155,肩負新秩序責任的主要大國分布在全球範圍內:北美的美國、西歐的歐盟、東歐的俄羅斯、東亞的中國、甚至南亞的印度、南美的巴西。這與曆史上的均勢秩序不同,曆史上的均勢秩序在國際關係上起作用的實際僅僅局限在歐洲。力量中心的廣泛分布客觀上就是對單極霸權的有效分權;民主的本質保障了體係內的主權國家平等,沒有淩駕於體係之上的霸權國,便於國際合作的開展,民主合作新秩序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此可以從如下方麵促進平等、公正、民主合作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這幾個方麵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多種文明交流互鑒;發揮大國的作用,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支持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後國際秩序,發揮聯合國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遵循國際法、國際機製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作用。

(一)多樣性的文明共融是構建世界新秩序的文化原動力

列寧認為文明的多樣性是各民族、各國獨立發展,互相學習、相互促進的必要條件。他在批判民粹主義的所謂要建立俄國的獨特性上,要麼不認真對待西歐文化,全盤拋棄,要麼全盤歐化俄國的錯誤時指出:“民粹主義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相信俄國的獨特性,把農民和村社理想化。他們以驚人的輕率態度對待西歐文化的成就。”之後又“力圖歐化俄國,相信俄國會吸收全歐的文化,關心把這個文化的各種設施移植到我們這個一點也不獨特的土地上來”。156列寧論述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之所以贏得了世界曆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並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157。列寧的這些思想,對促進全球化時代各國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人類的文明成果,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進步,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2015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華盛頓布萊爾國賓館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時指出,“中國是現行國際體係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在2016年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的致辭中,習近平主席說:“中國是國際發展體係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也是建設性的貢獻者。倡議成立亞投行,就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推動完善現有國際經濟體係、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性舉動,有利於促進各方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構建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世界秩序。新秩序的價值取向為尋求國際合作,實現利益和諧、安全共享,追求人類的共同福祉,它將能夠真正實現大小國家的平等交往、互惠貿易以及人類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新秩序的本質為民主合作、互利共贏,新秩序的效能是由結構上的優勢及民主的本質所決定的,它的結構即為多極均勢。多極均勢有利於抗衡單極霸權——多極均勢格局為構建民主合作新秩序奠定力量基礎。而且,“過去的國際秩序從未像今天這樣包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主要力量中心”155,肩負新秩序責任的主要大國分布在全球範圍內:北美的美國、西歐的歐盟、東歐的俄羅斯、東亞的中國、甚至南亞的印度、南美的巴西。這與曆史上的均勢秩序不同,曆史上的均勢秩序在國際關係上起作用的實際僅僅局限在歐洲。力量中心的廣泛分布客觀上就是對單極霸權的有效分權;民主的本質保障了體係內的主權國家平等,沒有淩駕於體係之上的霸權國,便於國際合作的開展,民主合作新秩序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此可以從如下方麵促進平等、公正、民主合作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這幾個方麵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多種文明交流互鑒;發揮大國的作用,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支持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後國際秩序,發揮聯合國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遵循國際法、國際機製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作用。

(一)多樣性的文明共融是構建世界新秩序的文化原動力

列寧認為文明的多樣性是各民族、各國獨立發展,互相學習、相互促進的必要條件。他在批判民粹主義的所謂要建立俄國的獨特性上,要麼不認真對待西歐文化,全盤拋棄,要麼全盤歐化俄國的錯誤時指出:“民粹主義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相信俄國的獨特性,把農民和村社理想化。他們以驚人的輕率態度對待西歐文化的成就。”之後又“力圖歐化俄國,相信俄國會吸收全歐的文化,關心把這個文化的各種設施移植到我們這個一點也不獨特的土地上來”。156列寧論述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之所以贏得了世界曆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並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157。列寧的這些思想,對促進全球化時代各國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人類的文明成果,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進步,仍然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