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漠梟雄 1(1 / 2)

隋大業十一年(公615年)八月(農)的一天,16歲的李民換上一套嶄新的鎧甲,告別賢惠的長孫小妹,跨鞍上馬,向疾馳而去。李民此去的目的,是為了援救他的表叔楊廣。此時,楊廣——這個後人貶稱為“煬帝”的男人,以及他的妃嬪大臣們,正突厥始畢可汗領的數十萬鐵騎,牢牢地圍困在雁門城內。英姿勃發的少年李民或許不曾料到,他的這次出征,會成為他正式登上舞台的一個事件而永載冊;他也不會想到,此一去,他會與這個“突厥”的大草原部結下不解之緣,最後是親手將其碾壓在的車輪之下;他不會想到,自己一手埋葬的草原帝國,竟會對進程產生那麼大響,直至一多年後,還在響著亞歐大陸的地緣政格局!

而這一切,要從這個“突厥”的部的勃興說起……

說起突厥部的勃興,還是讓我們開地圖吧。“地不分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了解一個民的,就要了解其生活的地域、環境。首,讓我們看一張降水圖。我們可以看到,在亞歐大陸部分,基本呈現的降水態勢是沿地區降雨量大,內陸,則降雨少。在這裏,讓我們普一下一個地理概念——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條線,在地理學上,有標性意義,它不僅是濕潤區和幹旱區的分線,因為降雨不同帶來的地理環境不同,誕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區,由於雨水較為充沛,農作物可正常生長,因此產生了農耕文明。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民年來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性格溫和穩重,土重遷。而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的地區,由於土壤水分不足以供給農作物生長,地表上隻能長滿各種各樣的雜草,形成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因此產生了遊牧文明。生活在這些草原地區的人民,年來逐水草而居,性格粗獷而豪邁。至於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區,由於降水極少,土地上寸草不生,大多是一些荒漠地區,因此產生了綠洲文明和荒漠文明。關於這兩種文明,我們以後還會說到,這裏暫不表。

讓我們頭看看遊牧文明。這時,讓我們開第二張地圖——氣候型圖。由於降水、氣溫、地形等的不同,上的各個地區形成不同的氣候型。我們可以看到,在亞歐大陸的中央位置,呈現的是溫帶草原氣候地區。換句話說,在亞歐大陸的中央,延綿著一片橫跨亞歐的大草原,它的大體至為:最東以大興嶺為,東起現屬於中華人民和國內蒙古自區的呼倫貝爾草原,向包括蒙古(國)大草原、新疆的噶爾盆地、哈薩大草原(中央大草原)、烏爾河沿岸草原、伏爾加河流域大草原(欽察草原)、黑岸地,直至喀爾巴阡山腳下;在麵,則以長城——天山——巴爾喀湖——裏沿——高加索山麓一線為,向,則直抵伯利亞的原始森外沿。這片廣袤的草原地區,又可以阿爾泰山和裏為標,分為東、中、三大部分。

讓我們把目聚焦在亞歐大草原的東部——這片如稱為蒙古高原的土地,中國古代稱之為“大漠”,由於中間橫亙著延綿的戈壁灘,因此又分成漠、漠。漠地區,現內蒙古一帶,氣候相對漠較為溫暖,是遊牧民理想的過冬地帶;漠地區,現蒙古國直至貝加爾湖一帶,是東亞遊牧民的永恒的發源地和大本營。遊牧民在大漠地區,過著的是與水草為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見牛羊”的生活,冬季,當伯利亞寒潮下,漠地區風雪和沙塵暴籠罩的日子裏,他們舉下,到黃河以的內蒙古草原一帶過冬;隨著春暖雪化,漠展現出一片生機時,他們又泱泱上,一路走到貝加爾湖畔唱起歡快的牧歌。由於降水稀少、氣候寒冷、土地貧瘠等原因,大漠地區並不能承載多的人口——因為不能開展農作物生產,隻靠牛羊,難以提供多的食物。公前200年,匈奴人統這片地區時,他們已有騎兵數十萬,加上其他民眾,總人口應在萬以上,但是直到2000多年後的天,個蒙古國還隻是二多萬人。對比起農耕地區十倍、幾十倍的人口增長,2000多年來大漠地區的人口簡直可以說是沒怎麼增長!由於沒法承載多的人口,當大漠地區的遊牧民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時,他們的選擇隻有一個——向外遷徙,尋找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