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思想家薩特(1 / 3)

1920年,擔心薩特在拉羅舍爾受到“壞影響”,父母把他送回巴黎。他繼續上亨利四世中學,與尼讚重逢了,二人形影不離。這時,薩特沉浸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尼讚的文學趣味,偏好當代諸家,幫助薩特領略季羅社、紀德、瓦萊裏等人的作品,並一起閱讀於勒·羅曼和普魯斯特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方麵,尼讚為共產主義學說所吸引,後來加入法共,薩特的思想當時趨於改良主義,“直到戰爭期間,我才認識到,可以通過革命,建成一個不同於我們現今的社會”。

1921年,薩特通過中學會考第一部分。次年6月,通過會考第二部分。暑假,他與外祖父同遊阿爾薩斯,興致勃勃。秋天,為準備報考高等師範學校,與尼讚一起進入路易大帝中學,讀文科預備班一年級。

1923年,薩特讀柏格森《給意識的直接材料》之後,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心裏想,哲學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認識真理!”於是,他又找來叔本華、尼采、霍夫曼斯塔爾等人的著作,並開始分門別類記下自己對藝術、美學的隨感。

1924年,薩特被高等師範學校以第七名的成績錄取,攻讀哲學。“高等師範學校對我來說,從第一天起,就是獨來獨往的開始。在那裏,我跟很多人一樣,可以說過了四年的快活日子。”

薩特這時要好的同學有保爾·尼讚、雷蒙·阿隆等。他這時學習勤奮,大量讀書,尤其熱衷於笛卡兒、斯賓諾莎、盧梭的著作,也讀馬克思,但不甚理解,對弗洛伊德則有點格格不入,最喜歡司湯達。

結束時,參加當哲學教師的學銜會考,薩特得第五十名,名落孫山。“我想別出心裁,結果不合人意……我懂了,下一年應當把平平庸庸的內容,寫得頗具創見似的。”

1929年年初,薩特準備會考口試時,遇到西蒙娜·德·波伏娃。德·波伏娃比薩特小三歲,後來成為薩特誌同道合的終身伴侶,雖然從未正式結婚。會考試題為《自由與偶然》。會考結果,薩特為高中第一名,德·波伏娃名列第二,成為法國最年輕的擁有高等教師資格的哲學教師。

當年11月,薩特應征去服兵役,曆時一年半,被派在氣象部門,是得力於雷蒙·阿隆:“我把自己所知道的關於雲層的一點點知識都教給了薩特。”

兩年後的2月28日,薩特服役期滿,得到品行端正的評語。

春季,薩特被委任為勒阿弗爾中學哲學教員。在任教期間,他屢去勒阿弗爾市天琴座大廳做關於德國哲學和文學專題(如喬伊斯)的講演。“到了勒阿弗爾,因為以前寫過點小東西,心裏想,此其時也,可以開始寫作了。我真正寫東西,就是在那裏開始的,一寫就寫了好久……”

1920年,擔心薩特在拉羅舍爾受到“壞影響”,父母把他送回巴黎。他繼續上亨利四世中學,與尼讚重逢了,二人形影不離。這時,薩特沉浸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尼讚的文學趣味,偏好當代諸家,幫助薩特領略季羅社、紀德、瓦萊裏等人的作品,並一起閱讀於勒·羅曼和普魯斯特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方麵,尼讚為共產主義學說所吸引,後來加入法共,薩特的思想當時趨於改良主義,“直到戰爭期間,我才認識到,可以通過革命,建成一個不同於我們現今的社會”。

1921年,薩特通過中學會考第一部分。次年6月,通過會考第二部分。暑假,他與外祖父同遊阿爾薩斯,興致勃勃。秋天,為準備報考高等師範學校,與尼讚一起進入路易大帝中學,讀文科預備班一年級。

1923年,薩特讀柏格森《給意識的直接材料》之後,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心裏想,哲學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認識真理!”於是,他又找來叔本華、尼采、霍夫曼斯塔爾等人的著作,並開始分門別類記下自己對藝術、美學的隨感。

1924年,薩特被高等師範學校以第七名的成績錄取,攻讀哲學。“高等師範學校對我來說,從第一天起,就是獨來獨往的開始。在那裏,我跟很多人一樣,可以說過了四年的快活日子。”

薩特這時要好的同學有保爾·尼讚、雷蒙·阿隆等。他這時學習勤奮,大量讀書,尤其熱衷於笛卡兒、斯賓諾莎、盧梭的著作,也讀馬克思,但不甚理解,對弗洛伊德則有點格格不入,最喜歡司湯達。

結束時,參加當哲學教師的學銜會考,薩特得第五十名,名落孫山。“我想別出心裁,結果不合人意……我懂了,下一年應當把平平庸庸的內容,寫得頗具創見似的。”

1929年年初,薩特準備會考口試時,遇到西蒙娜·德·波伏娃。德·波伏娃比薩特小三歲,後來成為薩特誌同道合的終身伴侶,雖然從未正式結婚。會考試題為《自由與偶然》。會考結果,薩特為高中第一名,德·波伏娃名列第二,成為法國最年輕的擁有高等教師資格的哲學教師。

當年11月,薩特應征去服兵役,曆時一年半,被派在氣象部門,是得力於雷蒙·阿隆:“我把自己所知道的關於雲層的一點點知識都教給了薩特。”

兩年後的2月28日,薩特服役期滿,得到品行端正的評語。

春季,薩特被委任為勒阿弗爾中學哲學教員。在任教期間,他屢去勒阿弗爾市天琴座大廳做關於德國哲學和文學專題(如喬伊斯)的講演。“到了勒阿弗爾,因為以前寫過點小東西,心裏想,此其時也,可以開始寫作了。我真正寫東西,就是在那裏開始的,一寫就寫了好久……”

暑假時,薩特與德·波伏娃同遊西班牙。

1932年,薩特在教學工作之餘,讀了賽禮納《在黑夜深處漫遊》、多斯·巴索斯《北緯四十二度》,印象極深。對精神分析學也發生興趣,但比之弗洛伊德,他更趨向於阿特勒,“因為阿德勒不把性的問題看得那麼重要”。

次年初,薩特開始讀海明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