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共河北省委報中央批準,選拔白石進入省委領導班子,先後任省委常委、秘書長,省紀檢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昔日的囚徒,一躍四級,從副處而成為省部級的高幹。這不單是個人的生命傳奇,而且從中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滄海桑田。
在工作繁重的領導崗位上,為了黨的宗旨和改革開放的事業,已年過半百的白石同誌宵衣旰食,勤勉職守,恨不得把失去的二十多年都補回來。為了黨的純潔,他堅持原則,鐵麵無私,置個人榮辱於不顧,同形形色色的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馮以平先後任《河北科技報》《女子世界》總編輯,也做出了驕人的業績。
20世紀90年代,白石、馮以平夫婦相繼離休。這是他們人生的又一大轉折。雖然大半生風風雨雨,但他們此時卻沒有選擇平靜地頤養天年。在他們看來,離開工作崗位,並不意味著變成了“伏櫪”的“老驥”,而是迎來了第二次青春,人生的華彩樂章才剛剛鳴響!於是,兩位老人又義無反顧地在兩個領域開始了執著的藝術追求:一是文學創作,一是書畫藝術。
當作家是他們年輕時就憧憬過的夢,但如今卻並非純為圓夢,而是源自對曆史和人生的深沉和縝密的思考。他們要以文學的形式把真實的昨天交給曆史,為曆史提供一份負責任的證言,讓人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了解昨天,理解和珍視來之不易的今天,從而激情滿懷地創造明天。衰年著書,其難可知。經一段準備之後,他們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創作過程。他們殫精竭慮,全力以赴,不舍晝夜,不避寒暑,一次次山重水複,一番番柳暗花明,白發在苦思中添加,時光在筆端處飛逝……經過十年拚搏,七易其稿,終於在白石78歲、馮以平74歲之時,他們用心血和生命完成了百萬餘言,由《禁地》《荒村》《上任之後》三部曲構成的係列長篇自傳體小說《從囚徒到省委書記》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此書一出便引起轟動,一版再版,幾次印刷,仍供不應求。專家、學者紛紛發表評論,他們認為,“這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意義對現實和未來都仍然具有強烈警示意義的小說”(張鍥),是“以藝術形象記載一個民族的心靈史”(羅藝軍),是“一段逆境中見真情的人生裏程碑”,是“一份沉重曆史的剛強證言”(崔道怡)……
白石、馮以平同誌入書畫之門,實與寫作密切相關。寫長篇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以致常感到大腦疲勞。或曰書畫可調節神經,緩解疲憊。於是二人便入省老年大學就讀。一位學書,一位學畫,且都從初級班讀至研究班,自是獲益匪淺。白石遍學真、草、隸、篆諸體,但從自身條件出發,選擇了專攻隸書,兼及行楷。他先後臨寫了《曹全碑》《張遷碑》《華山廟碑》《乙瑛碑》等諸多漢碑,也臨過清代鄧石如的法帖。白石學古而不泥古,既可入得深,又能出得來,且轉益多師,博采眾長。他創作的隸書作品,結體往往破一般隸書之扁橫而至扁長,隨意賦形;擅中鋒行筆,筆墨沉實,線條如綿裹鐵,雖時摻楷意卻不呆板而更顯稚拙;其筆勢方折樸厚,不為媚姿;尤其於收筆處如斬釘截鐵,幾成方形,盡見雄強,人或稱“方頭隸”。此種體勢頗為少見,屬書家個人麵目。其隸書創作既具漢隸氣象,又自出機杼,實為難能可貴。其行書作品則糅以隸意,厚重而不板滯,並彰顯真實情性。白石同誌的書法先後獲“全國首屆老年書畫展”特別榮譽獎,“國際名家邀請展”優秀獎等多種獎項;其作品被多次收入省內及全國級大型書畫冊中。
1983年,中共河北省委報中央批準,選拔白石進入省委領導班子,先後任省委常委、秘書長,省紀檢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昔日的囚徒,一躍四級,從副處而成為省部級的高幹。這不單是個人的生命傳奇,而且從中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滄海桑田。
在工作繁重的領導崗位上,為了黨的宗旨和改革開放的事業,已年過半百的白石同誌宵衣旰食,勤勉職守,恨不得把失去的二十多年都補回來。為了黨的純潔,他堅持原則,鐵麵無私,置個人榮辱於不顧,同形形色色的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馮以平先後任《河北科技報》《女子世界》總編輯,也做出了驕人的業績。
20世紀90年代,白石、馮以平夫婦相繼離休。這是他們人生的又一大轉折。雖然大半生風風雨雨,但他們此時卻沒有選擇平靜地頤養天年。在他們看來,離開工作崗位,並不意味著變成了“伏櫪”的“老驥”,而是迎來了第二次青春,人生的華彩樂章才剛剛鳴響!於是,兩位老人又義無反顧地在兩個領域開始了執著的藝術追求:一是文學創作,一是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