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三國歸晉,之後五胡亂華。隋朝一統江山三十七年,又被唐滅。那唐朝統一日久,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頗出了幾個太平盛世,百姓受了些安樂。及至玄宗晚年,不顧國政,耽於聲色,偏聽偏信,以致君子在野,小人在側,大唐朝由盛轉衰。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群雄並起,皇圖瓦解,民不聊生。
乾符元年,河南連災,顆粒無收。王仙芝、黃巢聚眾起事。各節度擁兵自重,不聽調遣,唐遂亡,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晉滅梁吞蜀,四分天下得其三,自稱後唐。石敬瑭聯合契丹,取而代之,蜀地孟知祥自立,後唐又一分為二。南方吳地,李昪自稱承繼於唐,史稱南唐。從此北晉南唐,遂成對峙。北方繼北晉之後,相繼又有後漢、後周。此後後周、南唐兩分天下,及至趙匡胤代周為宋,滅後蜀,平荊吞南唐並南漢,吳越之地紛紛來投,天下遂定。
趙匡胤立都開封,自為太祖。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崩,在位一十六年,傳位弟趙光義,史為太宗。至道三年,太宗崩殂,傳位第三子趙恒,史稱真宗。真宗繼位,時天下太平日久,祥瑞不斷。鹹平元年,有星出東方,西南行,大如鬥,有聲若牛吼,小星數十隨之而隕。緊接登州降龍,長十數丈,長角有須,遍體生鱗,腥氣濃烈,多招蠅蚋。百姓潑水,搭棚覆之。
歲末,益州有彩鳳飛過。次年,正月初三初曉,忽西北天裂數十丈,光焰如猛火照徹原野,少時複合,同日承天門有天書下降。眾人視之,那黃帛上全是蝌蚪文字,未有人通。真宗當下文榜招賢,有識得天書文字的,賞賜千金。果有一個行腳僧人,上前來揭了榜文,當下看了天書,開口言道:“此乃天降祥瑞。太祖昔日得天下時,曾許宏願,當行德愛民,於泰山答謝天地,一向不曾還得。陛下可引百官去泰山封禪。”
既得吉卜,真宗遂喜,厚賞那個行腳僧人,使人建起泰山五子賢祠,供奉和聖及孔孟老莊,教化民風。又使參知政事王欽若、禮部員外郎丁謂安排,請龍虎山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終南山紫雲真人種放、西嶽山太華真人孔峴同行,做七七四十九天羅天大醮,一來護國佑民、二來延壽度亡,三來祈福謝恩,並早日請天帝遣太子下降,承繼大統。大駕鹵簿並文武官員萬餘人馬,浩浩蕩蕩,隨駕東行。遠遠見車輦隆隆,華蓋蔽日。清道官緋衫革帶,金吾衛橫刀捧旗。導駕官前方引路,鼓吹班鐃鼓齊鳴。金吾押牙橫槊,折衝都尉持弩。端的是旌旗蔽空,槍戟如林。
入泰安州,大小官吏都來迎駕,遠近軍民爭相來看。到了城外四十裏處,早有知州前來迎接,路兩邊齊臻臻地排著大小武官:都指揮,團練使,正製使,統領使,牙將,校尉,正牌軍,副牌軍。兩個都監在前引著,都過來拜。入了城時,本州長官引一班文臣,分昭穆排班立定,就在城內恭候。簇簇擁擁,將眾人迎至新建行宮。
這一日正是三月二十八日東嶽生辰,民間慣例有泰嶽廟會。天尚未亮,早有人趕頭柱香,擠得滿滿。鬥雞、蹴鞠、走解、說話、打擂相撲,又有數十班雜戲,末泥裝孤、扮雜裝旦都在那演,一時間百社雲集,鑼鼓震天,人如水榭。嶽廟門前百畝闊地,人潮如海。貨郎掮客,錯雜其間;男女老幼,數不勝數。人聲嘈雜,挨肩擦背,雜技百戲,不絕於路。至山頂至廟前,山間闊路,販賣香蠟紙錁者,數不勝數。眾人聽得官家封禪,不遠千裏趕過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