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漢王白蚺】 【122】-桒-(1 / 2)

【卷2:漢王白蚺】 【122】-桒-

驚慌中大家趕緊朝著龐光用手指著的方向望了過去,這才發現水麵上正逐漸聳起一個雪白雪白的東西,就像是一個光禿禿的小山丘,但卻一直在水裏緩緩的蠕動著。

大家仔細一看,這才發現,竟然是數百隻傀儡竟一個接一個疊羅漢一樣趴到了一起,密密麻麻的,就像是一窩正在爭搶著食物的白蟻。

但隨後所發生的事情,卻讓所有人都震驚了,一隻慘白色的巨大手掌型的東西從水裏伸了出來,開始在水麵上搖搖擺擺,我趕緊用手電筒朝著那東西一照,立刻倒吸了一口涼氣,整個人都麻了。

那哪裏是什麼手掌啊,分明是十幾隻身形已經扭曲糾纏在一起的腐爛傀屍……

而就在這時,一個巨大的白色頭顱也從水下逐漸浮出水麵,同樣是以一隻隻傀屍糾結叫錯在一起而形成的,那些傀屍竟然用身軀拚湊成了一具雪白色巨屍,正淌著水緩慢地朝著岸邊走來。

巨屍雖然大半截身子還沒在水裏,但粗略估計少說也得有個十來米高,不看得仔細還好,仔細一看,任誰估計都會頭皮發麻起來,因為那隻巨屍完全是由上百隻傀屍密密麻麻錯綜複雜的拚湊在一起糾纏出來的,幾乎所有拚湊成巨屍的傀身體都已經變了形,要多惡心有多惡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還他媽的帶組合變形的?我操,變形金剛怎麼著?

“那—那—那他媽的是什麼東西?”

龐光第一個驚問道,但根本沒人能回答他的話。

沉默了一會兒之後,丁三爺忽然倒吸了一口涼氣,就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麼一樣,驚慌地叫道:“天—天呐,難道是……難道是桒(sang)?”

桒是什麼?誰都不知道,唯有龍王驚慌失措地朝著丁三爺望了過去,驚聲問道:“三爺,你確定?”

丁三爺卻搖了搖頭,又戰戰兢兢地說:“不是很確定,不過我曾經在一本明初殘存下來的叫做《述妖錄》的古籍中看到過這種東西,上麵記載著一個元朝末年亂戰中的一個小故事:‘至正二十八年,大都破,元將兀倫多率七萬殘部降明,明將雖知殺降不祥,卻為領功將七萬餘部如數屠戮,肢解後屍身擲於護城河內掩埋。枉死將士腐而不化,屍臭困城數月不散,忽一日暴雨傾盆七夜不止,河道洪流泛濫,護城河水暴漲,河中現一巨屍,為元軍冤死將士之殘肢斷骸集湊凝聚而成,出水直呼報仇闖入城中,數萬守軍無力抵抗,潰逃。後此事傳入應天,得當朝誠意伯指點迷津,此物為桒,並施計誅之,化解一城危機’。這種東西縱觀整個曆史都是極為罕見的,因此除了《述妖錄》外,有過記載的書籍不多,我記得另外有一部清初的杜撰神魔小說中曾經提及過,說這種東西雖然妖法遠不如已到了殺龍吞雲境界、通曉七情六欲的魁魃魍魎,但其稀有程度卻為世間妖魔之首,因為這種東西並不是一隻,而是一群,簡單來說,就是一群受到陰氣所引而聚集一體成型的低等屍妖所化,屍妖大多骨肉腐爛,殘軀可任意彎曲變形,若屍群中藏有陰氣極重、法力極強之妖,則可以血祭之術驅使群屍聚合,從而驅架萬屍為自身手腳,如此謂之桒,正如其字形,為多方搭架聚合而成……”

丁三爺說完這話之後,所有人都震驚了,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東西呢?

丁三爺的聲音隨後又更加抖動了起來:“根據一些野史中的片麵記載,據說這種東西在曆史上出現的次數絕對不超過五次,而最後一次就是元朝末年大將徐達、常遇春攻破元大都時,也就是《述妖錄》裏記載的那個故事。當年的不世名將常遇春嗜殺成性,不理徐達勸阻枉殺了七萬元朝降兵,拋屍護城河內,才最終引出了‘桒屍’圍成這一駭人聽聞的事件。之後書中還曾提到,當時常遇春破城時為戊申年八月初二,為當年陰氣至盛之日,護城河內枉死兵將冤魂不散,最終化身為桒尋仇;那句‘殺降不祥’其實也是出自《周易》,不單是隻殺死降軍會遭遇厄運,更大的一層意思其實原本指得就是被殺降之軍兵容易凝聚怨氣而產生屍變……”

三爺話說到這裏時,我逐漸有些明白了他的意思,也開始察覺為什麼在這種地方會產生桒這種東西。

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一個祭壇也好、古墓也罷,但又是一塊天然形成的積屍地——“陰洞”,按照我們剛剛進來時龍王所說的話,陰洞本身就是個陰氣長聚不散的地方,這才導致水裏那些屍體都變成了傀,而因為那幾隻日軍傀屍搗亂的關係,唯一能鎮住傀屍的兩尊鍾馗像也已經破碎了,傀屍們的本性也就變得更加狂暴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