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機甲世界大戰 第四十七章 人類的導彈(2 / 2)

距離十八點還有一分鍾,也是通告中兩百秒的最後四十秒,中型導彈裝填物有了顯著改變。

在近防區外它們就主動解體,分解出大量連雷達都偵測不到的微小爆炸物進行拋灑!

利用俯衝角度,這些明顯不會對泰坦產生傷害且無法攔截的拋灑物開始轟擊地麵。

是了,這裏是沙漠,雖說過於平坦的地形導致泰坦的近防距離相當離譜,但是同時也提供了遮蔽雷達最好的原料——極細的沙塵。

為了躲避攔截係統所解體出來的爆炸物十分細小,卻架不住在這短短的十多秒時間內幾乎是動用了整個F係防區剩餘的全部導彈武器,拋射出的微小爆炸物幾十秒的時間裏就形成了半徑十幾公裏的沙塵區!

大家都知道,高密度揚塵帶來的問題,不止是立即削弱雷達效果,在削弱雷達方麵,或許對於泰坦的艦載係統效果算不得明顯,不過,具有實體的它們也會用自身削弱任何高能武器的威力——包括電磁武器也同樣會在沙塵中表現出更大幅度的負加速度。

“喲!竟然還有點腦子!”雷雲開啟隊長頻道,誇獎了一句。

“哈!希望如此。”有人並不是很樂觀。

其實應該可以樂觀點,因為在揚塵掀起的時候距離指定的200秒還有那麼一丁點時間,意味著最終的打擊還沒到來。

他們既然是掀起了揚塵,接下來該露麵的肯定是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相對於包括相位技術在內的機甲體係是一種很原始的武器,但是它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在回歸大氣層之後它將成為大氣層內飛行速度最快的實體!至於能達到多快,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末端製導能力,那就要看科技樹了。

幾秒後在數據鏈係統中所出現的四枚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後的速度均超過了每秒三公裏——看顏色就知道了。

這樣的速度再入大氣層,泰坦本是應該能來得及反應並作出攔截的,畢竟它們的目標不太可能是自己以外的東西,可此時已經上升到六七百米高空的揚塵,卻給了個大麻煩,將攔截難度提升了數個層級。

若說泰坦的光束型近防炮在大氣層內能能保證在二十公裏就具有殺傷力,那麼粒子型的則會更遠那麼一兩成,可是揚塵和大氣的共同幹擾,會大幅度縮減其有效射程,麵對末端速度已經超過八馬赫的彈道武器,它們能保有的有效攔截時間不過是零點四秒不到,若高空的揚塵再濃點,那就沒它們啥事兒了,別忘了哪怕大概的方向對了調整角度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的,而且越近武器調整角度所需的時間也越長。

指揮係統似乎為了這一刻做了不少的功課和準備,第一顆彈道導彈並沒有進入防區,而是在距離泰坦頂端約三公裏的位置突然減速——因為它分體了,相對質量,更大的表麵積比立刻讓速度下降了一個層級。

十幾個彈頭一頭栽下去,其中立刻有七八顆被幹掉了,然而仍然有一半成功的接近到距離泰坦極近的位置。

可惜數據鏈係統隻提供大概的爆炸點,卻也沒有什麼能看到此時泰坦身邊的狀況。

雷雲眼珠轉了半圈,判斷說:“是電磁彈頭。”

雙方一直都克製著沒有動用終極武力,人類和外星人都把星球當自家不想給它毀了。那麼在彈道武器襲擊中要進行先行攻擊的類型就不算太多了,電磁彈頭就是個極好的選擇,在靠近後爆炸它更容易穿透泰坦極厚實的裝甲對內部產生作用,二來它不會像爆炸武器一樣有將沙塵吹散的危險——一旦對泰坦上空揚塵施壓,若還有頂部武器能運作,後續的就別想靠近了。

話說回來,電磁武器恐怕能降低泰坦已暴露在外的武器性能就算是僥幸之極,畢竟人家的腦袋形狀就證明是長期在外太空航行的,除了麵對宇宙中的高速飛行物,同樣要麵臨隨時出現的各星體發出的各種奇怪東西,神馬太陽風、高強度伽馬射線啥的,它的外裝對電磁癱瘓的抵抗力隻怕極強。

“二十五秒,大家準備。”頻道中有人提醒。

此時大夥說話的聲音似乎也不像之前一樣沮喪了,還有三顆彈道導彈會在五秒內進入作戰,不管成功與否,起碼仍然在進行微型爆炸物拋射的中型導彈還能製造一些揚塵為機甲部隊提供一些掩護,隻要揚塵不消失,機甲部隊甚至可以進入實彈打擊距離而不被艦載武器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