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今天的主角不是自己,崔暉自然不會借此出風頭。他揮手致意後,向崔淳和牛老三表示了祝賀。然後,轉身離去。昔日的好友,如今,形如陌路。他沒有去打招呼,已經沒有必要了。
縣長本來要來的,但當得知劉正明和牛老三他們是同村的時候,覺得由劉代替更合適。便有這一幕,隻是心高氣傲的劉正明沒想到,崔暉這麼受村民的愛戴,雖然都是同村,但村民從哪兒得的實惠多,自然就更擁護誰。
劉正明臉上也是掛不住的,崔暉和主席台的兩人握手,唯獨沒理他,他的臉色自然不好看。崔暉不在是哪個木匠,他完全有資格無視這些體製內,登不上台麵的偽君子。
他繳稅是鄉裏第一,縣裏第五,之前是求人,現在是人求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敢在他的麵前,吃拿卡要,有些後果不是他們所能承受的。
甭管怎樣,二哥的廠子開業了,凡是同行是少不了競爭的,村裏也有轉移到二哥廠的人,都是討生活,崔暉明麵沒說什麼,但心裏也是不痛快的,畢竟自己幫別人培養了人。
碳素行業好,大家都掙錢。不好的時候,崔暉品憑單據,按原價收,不讓跟著他的人的受損失,至於走了的人,不好意思,行情不穩,我廠不收。什麼損失過不了日子,統統莫提,做生意哪有隻賺不賠的。
很多事情崔暉都推給牛誌剛,這也是變相的拒絕,符合要求的,牛誌剛也就給辦了,不符合的找誰也沒用。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崔暉的嚎叫聲穿雲裂石。
工廠走上正軌,崔暉也清閑很多,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張美麗的理想呢?
說幹就幹。崔暉找土管局,谘詢土地,找事業單位,看破產的老舊廠房。隻要能用錢能擺平的,他會毫不吝嗇。
縣城轉了遍,最後看中一個倒閉的紡織廠,占地五十畝,在主城區邊緣,地理位置優越。看著手中的土地使用證,他鬆了一口氣,連跑在送,總算沒有白費。
有了土地,回村子找包工頭,鄰村的包工頭,幾個隊伍一起加入翻新重建中。
崔暉去跑教育局的手續。由於是第一所民辦學校,教育局比較重視,他們主動聯係市教育局谘詢業務,幾經周折終於還是辦了下來。
這是安縣第一所由個人出資的民辦學校。“教人育才”,張美麗給他取名“育才學校。”
住宿,食堂,教室,但是公立學校有的,他們都有。在招聘教師上,隻要是公立學校老師過來,他給兩倍的工資。
重賞之下必有好老師,有意的教師不少,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招收新生第一年,學雜費,住宿費全免,學生隻需承擔自己的夥食費即可。
免費上一年學?誘惑力很強,崔暉傾心給張美麗打造民辦學校,就教學條件絕對是一流的,公立學校鮮有的實驗室,足球場,籃球場,這不是形式,而是真讓學生參與其中,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這絕對是育人成才的搖籃。
張美麗如願當上了老師,但學務很多事情需要處理,她根本沒有時間去授課,老師夢離她很近,卻又很遠。資本進入後,不僅是教學質量,還有掙多少錢?民辦也不能完全依托企業。當然,崔暉的影響力還是很強的。錢的問題,完全不用張美麗操心。
當然,崔暉在縣城又買一套獨門獨院房子,供張美麗和孩子居住,崔暉廠子縣城來回跑。
一個行業帶動了全村的勞動力,中老年人在廠子上班,年輕人出去跑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