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把握時間見功夫(2 / 2)

敏捷地捕捉時機

無數事實表明,善於抓住時機,是最大的節約、最高的效率。農民隻有不違農時,才有豐收的希望;軍隊隻有抓住戰機,才有勝利的可能。辦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最佳時機問題。抓住了這個時機,辦得及時,就省時省力,事半功倍;錯過時機,費力費時,事倍功半。

善於處理輕重與緩急的關係

也就是重要性與緊迫性的關係。事實表明,重要的事不一定都緊急,緊急的事也不一定都重要。如果總習慣於先辦緊迫的事,就常常使一些重要的事情流產,而且會經常處於緊急應付的狀態之中。所以領導者在一般情況下,應先考慮事情的輕重,然後再考慮事情的緩急。首先是先辦重要而又緊迫的事;其次是重要的但不緊迫的事;再次是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最後是既不重要又不緊迫的事。這也符合“重要的少數與次要的多數”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體會到,80%的看報時間往往花在20%的版麵上;80%的看電視時間集中在20%的節目上;80%的教師輔導時間用在20%的學生上;領導者工作效果的80%,往往集中在20%的重要事情上。這就是領導時間的“二八律”。如果有十件事,完成了頭兩件最重要的,即可收到80%的效果。所以,領導者要學會把有效時間的80%,集中在那些重要工作上,兼顧其他。這樣做,效益較高。

凡事應做好準備

有無準備,做起事來效率大不一樣。有準備,就會使工作一開始就進入“重負荷運轉”,減少“空運轉”時間。所以對每個時期的工作應有預見性,走上步,看下步,免得“現上轎現裹腳”,消極被動,貽誤時間。每天的工作也是這樣。如果頭一天做好計劃,當天又能提前一會上班,不僅能為下級和群眾樹立良好榜樣,還可以對當天的安排進行思考,使一天的工作處於主動狀態。再如,領導者要在辦公室裏盡可能多準備一些必需的手冊、參考資料和各種工具書,以便在需要時隨手拈來,減少時間上的浪費。

設法保持時間利用的連續性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當人專心做一項工作或思考某一問題時,最好能夠一氣嗬成,不要間斷,因為被中斷的注意力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有人曾在上班時間對25位經理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經理幾乎無法持續工作一小時以上而不受幹擾。所以,當需要集中精力,專心致誌地思考重要問題或處理關鍵工作時,事先要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幹擾,預先安排出一段相對集中的、不受幹擾的時間,以保證其相對連續性。

養成快速準時的習慣

領導者要提高時間利用率,必須縮小時間計算單位。用“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計算時間的人,效率要高得多。做每項工作都要給自己定出一個時間限度,何時起,何時止,能用半小時辦完的,絕不拖到一小時。開會和約見要準時,要養成開短會、說短話、寫短文的良好習慣。同一位健談的人商量工作時,最好能站著談,迫使他開門見山,免得口若懸河,沒完沒了。

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

當有好的創意、設想和觀點時,應立即記錄下來,以便需要時隨時利用。開會、聽彙報、談話、討論中的要點也要注意記錄。有些事件、人名、數字以及下麵的要求、意見等,最好隨時記在本子上。有個“備忘錄”在手,處理問題就快多了,時間也就大大地節省了。

學會“暫停”休息

在做一件複雜的工作時,如果一頭紮進去,毫不間斷地一直幹下去,效率不一定高。如果能在“百忙”中暫停一下,拿出點時間冷靜思索,瞻前顧後,暫時中斷原來的思路,探索一下新的途徑,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生理上講也是這樣,拚命幹,連軸轉,效率往往很低。隻有適當進行調節,用片刻休息把工作間隔起來,高度緊張的狀態就會得到緩和,新的精力就會從這片刻休息中煥發出來。這是在有限的時間裏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

摸清自己一天中的最佳工作時間

人在一天中的精力就像大海的潮水一樣,有高潮也有低潮。隻是因每個人生理素質不同,高低潮的時間有很大差異。有的人早晨精力最充沛,有的人晚上能動性最高。領導者要留心摸清自己的精力漲落規律,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工作時間裏辦,而把一些較簡單的事情放在其他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