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廟之滂,太廟之前。
文武百官,宗親勳貴,萬邦使節,萬人齊聚!
李劍手執誥文,告奠天地祖先。
看台之上,有一處專為萬邦使節而設,此刻台上,有一球琉國使節,身著大啟朝官服,麵色衰敗,淚流滿麵。
周圍各個使團使者紛紛麵露鄙夷,這大啟朝獻俘,楊國威,與爾何敢,何至於痛哭流涕。
其餘人紛紛遠離,隻棒棒國使團在旁安慰道:“趙使君,今日乃大喜之日,何故如此痛哭,若讓皇帝陛下瞧見君在此等場合痛哭,怕是要怪罪你球琉國。”
那球琉國使君聞言,以袖角擦拭淚痕,強笑道:“讓君見效了,隻是某之國主被人欺淩,見我大啟如今威壓宇內,皇帝陛下英明,大啟更有戰神橫空出世,某喜不自勝,我球琉國,終於有救了。”
旁邊有一使團,皆是矮個子,身高不足五尺,頭梳朝天辮,唇下留著一挫小胡子,其中一人聞言嘿嘿冷笑:“大啟雖有大勝,卻已連年天災,若要救你球琉國,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吧!”
球琉國使君與棒棒國使君聞言皆目含怒意望去,球琉國使君咬牙切齒道:“汝之國主,亦為大啟子民,今卻不顧皇命,擅自對我球琉國出兵,待我稟明皇帝陛下,定要治你國君之罪。”
棒棒國使君亦點頭,讚同到:“我大啟如今兵強馬壯,你蝸國國軍如此行此悖逆之事,屆時且看如何收場。”
“收場?”那矮個子嘿嘿冷笑:“我添皇如今也是春秋鼎盛,我國軍強馬盛,又在重洋海外,何懼之有。”
“你...”球琉國使君指著對方,卻又無法反駁,但如今國中卻已到了危難之極的境地。
棒棒國使君寬慰道:“使君,莫與其一般見識,汝與我國,皆大啟孝子也,蝸國乃逆子,我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定不會讓球琉國受人欺負。”
蝸國使君正待出言譏諷。
忽地,戰鼓雷動。
無數聲“萬勝,萬勝”傳來,整個天地仿佛都沉浸在喜悅的海洋中。
陸是夫戎裝齊整,手執一杆大旗,上書此役之功,最上邊“斬敵二十二萬”數個字,讓人看得眼暈。
陸是夫身後是數百名顯營將領,押解百多名俘虜,莊嚴肅穆而來。
李劍站在九闕台上,同樣麵容肅穆無比。
有老太監抬手,壓下所有聲音,隨後尖聲道:“獻俘~”
“轟轟轟”,戰鼓密集,場中因此二字沸騰。
陸是夫來到台下,手持大旗,單膝拜下,高聲道:“吾皇萬歲,今歲,北方有夷,率軍叩關,犯我山河,臣,奉命前往九邊禦敵,幸賴宗廟護佑,幸賴陛下英明神武,臣,幸不辱命,於景隆二年八月,破敵三十萬,斬敵二十二萬,俘虜七萬三千人,生擒酋首,今獻於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劍身後老太監,手捧聖旨,高聲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威武候陸是夫率軍北擊夷狄,打敗賊寇,以萬人破三十萬鐵騎,今立不朽功勳,卿之武功,朕之幸甚,民之幸甚,大啟之幸甚,即日起。封威國公,號大啟第一戰神,賞黃金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兩,望卿所臨,宇內安平。欽此,景隆二年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