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天下災荒不斷,就是所謂的小冰期作祟,時間持續大約近七十年,從萬曆到天啟再到崇禎。
崇禎元年冬月,當魏忠賢逆案蓋棺定論之後,魏忠賢專權的體製已經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除掉了魏忠賢之後,大權重新回到了皇帝的手中,意氣風發的崇禎,急於事功的朱由檢靠''枚pu''組成的內閣。
召見閣臣韓爌、李標、錢龍錫等會見文華殿,商討國家大事,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大運河治理疏通。
輸送漕糧的南北大運河成了明朝的生命線,因此在遭受旱災時,寧可讓運河沿岸地區顆粒無收,隻要漕糧未過。
運河不得用於灌溉,每逢黃河下遊決溢成災,為了確保運河暢通,往往寧可暫不堵口。
大明每年從東南運往北地的糧米最高達到500萬石,這個時代北京城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大多依靠運河運輸的,大運河幾乎成為惟一的南糧北運的水路通道。
通過大運河運輸的糧食以及其它物資,不計其數。
有明之際,號稱“天下第一莊”的台兒莊,當南北孔道,每年漕運糧食約400多萬石。
台兒莊作為一座江北水鄉,嗯,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每當夜幕降臨“一河漁火,歌聲十裏,夜不罷市”。
台兒莊-韓莊-李家口入漕運新渠這段河道,落差大,水流急,為了節製水流,保障旱季通航,朝廷在這280多華裏的河段上,修建了八座船閘。
船閘有上遊和下遊兩道閘門,中間有一段閘室,通過開閘放水,使上下遊船隻來往自如。
每座船閘配閘夫兩百多人,船閘設閘官1人。這些沒有入流的閘官統一都有,大明工部派出的閘官主事管轄,主事一般是正七品芝麻綠豆那麼大的官。
但是隻要待三年五年,閘官主事就能富得流油有道是說,“閘官主事,一個清知府,都不換”。
那些比閘官主事低數個等級不入流的閘官們,都是本地人,在各自的河段上,自成小局麵。
有點權力實惠的,一年到頭,給閘官主事對分子抽成,冰敬、炭敬之外,還剩一千幾百兩銀子。
冬月(10月)山東大運河就要封航,韓莊大鳳酒樓,年輕的朱姓閘官把給閘官主事的兩千兩銀子一分,剩下的一千多兩銀子打算過個肥年。
可見運河上來錢的地方特多油水很大。
運河向北突起,裁彎取直,在台兒莊鎮留下一條2公裏長的河道,形如彎月,人稱月河。
水街水巷密集,拱橋飛架,有錢人的月河街,水榭亭台,假山怪石錯落有致。運河就要停航了,此刻烏壓壓的漕船商船排出去足有半裏,碼頭上往來上岸的賓客穿流如梭。
月河街上,閘官署(管理船閘的閘官官邸)的南門,它的對麵大運河,同尋常的衙門差不多,前麵是衙門,後麵是私宅。
濟寧管閘主事,馮主事的府門前,迎客司儀高聲唱喝夾雜著陣陣熙攘喧鬧之聲,在閘官署上空縈繞久久不散。
此時,後院中路正堂,已經是大排筵宴,賓客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