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市,遠離繁華都市的郊區民居。
小院,右有瓜果時蔬,左栽四季之花,藤綠果紅,花香怡人,年月皆春。
李觀雲安坐於葡藤下,著青衫,佩三尺劍,擺兩本古書,封麵靛藍。
一經名《道德》,一經曰《觀音心》。
執《觀音心》,朗聲念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言罷若有所思。
又執《道德》,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語畢若有所悟。
從容舍卻二經,麵容淡泊,盤膝而坐,五心朝天,冥思物外。
暖陽如沐,微風寂寂,葡葉光影流連,映其麵,容顏清秀,身材頎長。
其人二十有五,幼無雙親,自小按部就班,入幼學、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入世。
二三年光陰去,煩惑心漸長,超脫心更生。
卸身心之擔,遠離紅塵,深居簡出,參佛悟道。
午時日烈,神思歸附,手撫胸膛,自語:“我小時候就有出世之心,隻是沒辦法替自己決定,也不知道該怎樣去做,現在已經長大,孑然一人,無牽無掛,理該放下所有,追尋心中所思所想。”
李觀雲看著兩本經書,傳統文化的熏陶,讓他明白,自己要找的東西,就在這兩本經裏。
遙想辭去前途大好的工作,搬離城市,四五友人瞠目結舌,無法理解他的決定。
在這農家園舍待了一年有餘,日夜思悟,所獲雖然不少,可仍是一頭霧水。
究竟閉門造車,難成大器。
他已有打算,三天後離開這裏,雲遊四海,尋道觀,或寺廟。
以他人之心明己心,他人之道證己道。
心念通達,於是握住三尺長劍。
劍鋒出鞘,原是一把木劍。
他也無所謂是鐵是木,興之所至,藤下舞劍。
其劍無常式,隨性而出。
飄飄然如雲,皎皎然如月。
若霧裏看花,若水中撈影。
清靈澈淨,點塵不染。
除卻看經,在這把劍上,他也下了不少功夫。
說來有趣,有現在觀感,全靠機緣巧合。
最開始,他少年所想,十分簡單。
一要帥,二是瀟灑,三得有仙氣。
通過請教一些劍術大家,再照著網上的視頻模仿,年月漸深,早已忘記最初目的,卻真讓他搗鼓出門道來。
不知何時,木劍劃過之處,憑空顯出條條白痕,如同懸浮在空中的蠶絲,透出一種未知的神秘。
李觀雲頓時收劍,身周卻是白痕遍布,形似蠶繭,將他包圍,一時不敢亂動。
心中驚疑不定,“破碎虛空?”
這四個字,不過是家的杜撰,人類不可能夠做到,不會擁有那種力量。
他自個兒心如明鏡,沒有半點修仙的想法。
若是參佛悟道,以修一身神通法力為目標,通俗來說:妄想症患者。
可是,眼前這些,如何解釋?
李觀雲猶疑之刻,蠶繭往內收縮,他心如擂鼓,隱約有生死間的大恐怖降身。
不及多思,木劍一揮,木屑飄揚。
繭絲縮至體表,將他層層包裹,放出一縷蒙蒙白光,似天地初開第一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