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1502)秋,青城山上清宮朱厚煒帶領楊慎、鄭楷、解鈴鐺等到了青城山道學院,李時珍同時兼任道學院和皇家醫學院院長。
一聽朱厚煒問起道學院的發展,李時珍立刻眉毛一挑,甚至有些神采飛揚的說道:“殿下有所不知,我們道學院和醫學院自從今年二月份開學以來,已經招收了五千名正式學員,至於執教的老師,我也請了近兩百名道學精深的道友和名醫擔當,而且教材也正在完善之中,整個學院算是已經走上正軌了!”
朱厚煒一聽也是大喜,拱手道喜道:“李道長果然不愧是道門第一人,短短時間內就能召集這麼多的老師和學生,等到幾年之後,這些學員一畢業,肯定能讓我中原大地的傳統道教更上一層樓!”
李時珍平時雖然一副超脫世外模樣,不過心中卻還是有著將道教和醫學發揚光大的執念,所以才會對道學院和醫學院如此上心。現在一聽朱厚煒的道賀,自然也是十分高興,不過嘴上還是謙虛了幾句。“對了。李道長,不知你招收的這些老師和學生中,有多少是負責研究化學的?”朱厚煒對道教的發展雖然關心,不過他最關心的,還是借道學院發展出來的化工產業。
“嗬嗬,殿下盡管放心,化學的事我自然沒有忘記,不過現在道學院成立的時間還短。所以還沒有明確的分工。所以在道學院的教學之中,除了學習各種道學典藏外,另外就是殿下您提供的那些化學基礎,以及我們道教中人總結的化學經驗。等到教學一年之後,學院就會讓這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以後主要的學習方向。所以您的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早了!”李時珍笑嗬嗬的回答道。
朱厚煒一聽也覺得有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道學院和醫學院第一年就招了五千名學生,相信肯定有不少對化學感興趣的,到時自己再施展一些小手段,肯定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化學的研究中去。
正在朱厚煒想像以後化學產業的發展時。卻聽李時珍這時又說道:“殿下。說起化學,現在雖然還沒有分開教學。不過已經有不少對化學興趣特別大的學員組成一個小團體,這個團體正在獨力進行化學方麵的研究,而且也有了幾分成果,貧道這次請殿下來,原因之一就是想請殿下看看他們的成果有沒有價值?”
“哦?竟然還有這種事?”朱厚煒聽後也是十分驚訝,沒想到這才剛剛開始教學,竟然都已經有化學興趣小組了。
“嗬嗬,其實這也不奇怪,上次殿下不是已經讓我們研究過蒸汽機密封樹膠的耐磨性問題嗎?那次我就請了不少對煉丹製藥方麵很有成就的道友,他們現在也都在學院中任教,這些人得到殿下送來的化學基礎後,都是十分癡迷,彼此之間經常研討心得,在這種基礎上,也帶動了一些學習的學生加入,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學習化學的小團體。”李時珍笑道解釋道。
製成陸氣和氫氧化鈉以後,有化學基礎三酸(鹽酸、硫酸、硝酸)一堿氫氧化鈉就可以製成多種化工產品。
化學院的教學樓很多,朱厚煒隨意進了幾幢看了看,發現每幢樓裏都有三間教室,每間教室裏都坐著身穿青色長衣的學員,這些學員年齡有大有小,最大的頭發胡子都是雪白一片,比台上講課的老師年紀都大,最小的頂多隻有七八歲。
對於這件情況,李時珍也做了解釋,因為在他們道家看來,年齡大小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隻要有一個向道之心,無論多大年齡的人都可以進來學習。
而對於台上講課的老師,朱厚煒也特意觀察了一下,發現這些老師絕大部分都是穿著正式的道袍,手拿粉筆在一塊染成黑色的木板上書寫。既然要教學,粉筆和黑板自然必不可少,這兩樣東西也沒什麼技術含量,黑板就不用說了,粉筆也不過是用石灰加點其它東西粘在一起就行了,製作十分方便。
不過這裏是化學院,教學工具當然不可能隻有粉筆和黑板,有些教室講台的桌子上,還並排放著一些木製架子,架子上擺放著一些玻璃試管、燒瓶之類的工具,這些都是朱厚煒暫時能想到的,全都讓玻璃廠煉製出來,低價提供給化學院使用。
除這些玻璃製品外,朱厚煒還發現了一些其它有趣的東西,
這些東西製作的材料各不相同,有玻璃的也有金屬的,大部分朱厚煒都不認識,估計是學院的老師自己製作或訂製的。
其中唯一有一樣東西是朱厚煒認識的,那就是一個巨大的丹爐,樣子像極了朱厚煒在電視上見過的,那個太上老君煉製孫猴子的八卦爐。隻不過這個八卦爐卻是一個禿頂道士的教學工具,好像是在教學生提純一種金屬,不過看那丹爐燃燒時黑煙滾滾的模樣,嚇的朱厚煒根本不敢靠近,生怕這東西萬一爆炸了傷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