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海相當清楚他的這一切都是誰給的,既然朱焱能夠創造出一個四海商社就能夠創造出第二個,第三個。隻有忠心耿耿的跟在他的屁股後麵自己才能夠一直賺錢。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四海商社屬於王四海,但實際上朱焱才是真正的幕後控製者。
因為有的種種便利和環境,中都城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城市。
就連原本附近幾個非常不起眼的小鄉村,也沾了他的光飛速的發展起來,慢慢的整個若開山脈以西的經濟都被中都這個經濟樞紐給帶動了起來。
為了方便朱焱幹脆將水泥道也免費連通到了這幾個小山村。
這些村子的人頓時對大明皇帝感恩戴德並且宣誓效忠於朱焱。
更有甚者在見到這種堅固無比不會泥濘的大路之後回家洗漱更衣才莊重無比的踩到上麵。然後一臉興奮地到處奔走。
朱焱可不是傻子,從來不做沒有收益的事情。
他做這一切可是有不少經濟和戰略考量的。
首先是經濟方麵,朱焱隻需要給他們修一條水泥路,大量的土特產就會湧入中都,你說他們賣出了自己身上的物品賺了錢會幹什麼?
當然是在中都城裏麵購物啦,帶回去的東西又可以繼續生產,還可以二次轉賣,繼續帶動周邊的經濟。賺到的錢到時候不都到自己手上了嗎?
其次是戰略方麵,這條水泥路如果修的越多越長自己的大軍也能夠更快速的行動,到達前線戰場的時間也會縮短大約70%
這可是70%的時間啊,更重要的是有了堅硬的道路,自己造的大炮馬車也能夠更高效快速的轉移至戰場,而且不用擔心刮風暴雨時的道路泥濘。
每經過一個小村子的時候還可以進行補給,順便再賣點貨,買點新鮮的食物。
然而這一切的朱焱隻需要付出造一條水泥公路的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整個若開山脈以西的地方都成為了大明的地盤,大明流亡政府駐地中的流亡二字也可以拆掉了。
其實這一切的發展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特別是朱焱下麵的六部官員年齡越大的反抗之聲越多。
他們都在私底下痛斥朱焱離經叛道,淨整這些奇技淫巧的沒用東西,有違道德倫常,不配為一國之君。
當然這些話朱焱也隻是一笑置之,因為中都城確確實實的在發展強大,百姓們的錢袋子也的的確確的越來越厚。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要造反呢?
雖然說緬甸作為中原文化圈,采用的也是內容內儒外法的政策。。。
不過,他們學習思想也沒有學到家。儒家思想幾乎被大大小小的家族長期壟斷,在遇到英法殖民者前一直都沒有被破壞,而且越是偏遠的地方儒教傳播力度越低。
更不要說若開山脈以西的荒涼地區了。
所以朱焱的新式現代教育也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阻力,反而當地百姓和流亡於此的漢人都願意吧自己的孩子送到小學堂。
所謂小學堂就是另外一種現代教育機構,類似於現在的小學也是有六個年級。
朱焱會從這些小學生裏麵挑出優異的的人送到五神營重點培養。
成為五神營的學生之後每個月家裏麵都是有補貼的,要是有什麼功績補貼也會水漲船高,並且還會在家門口打上一塊巴掌大小的鋁牌牌上麵寫著———國之棟梁,四個鎏金的打字。
想想看多有麵子?
關鍵是畢業以後還可以進入中學堂繼續深造,即便是沒有成功升學也工作分配,家裏麵的生活也能夠有著落。何樂而不為呢?萬一進了五神營豈不就是光宗耀祖?一輩子吃喝不愁了?
於是更多抱有成見的讀書人也好奇的到學堂裏麵一探究竟然後就陷到了裏麵變成了一個小學生。
所以在小學堂裏麵看到四五十歲的小學生並不是新鮮事,前一陣子人民日報不還報道了一個七十歲的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張自清老人家放下了心中的成見認認真真的研讀新版語文和曆史教才。
當然還有很多的儒生年齡大了,實在是拉不下臉的,家中條件又不太好的就會報名成為一名小學老師。
不過他們大多數都是選擇教語文,曆史和政治這些和自己一輩子所學相接近的科目。
中都城的一切都在欣欣向榮的發展著。
比起平民百姓的樂觀向上,決策領導層卻是凝重了不少。
如果隻是偏安一隅的話決定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他們的目標是北伐,他們的理想是光複北京。
更何況如今的東南亞局勢瞬息萬變,估摸著一場打仗即將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