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浴場血案 1(1 / 2)

舊時的廣東極為混亂,時常有海盜襲擾,加之長期分成三個陣營,多有械鬥發生,造就了廣東尚武的文化傳統。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成立了四大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廈門,珠海還有汕頭。

說起特區大家津津樂道當屬深圳特區,麵向香港,背靠祖國萬裏江河。金融,科技,創新,等等都是深圳特區閃亮的招牌。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不是特區裏的魁拔而是最不起眼的汕頭開始說起。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會的汕頭每一個村子最少都有一個曬麥場。

曬麥場其實就是指一塊空地,鋪上一層薄薄的水泥,平時用來曬各種需要暴曬的農作物。如麥子,紅薯粉等等。

這樣的曬麥場在全國各地其實都很普遍,然而汕頭這個地方的曬麥場卻有些特殊。在每一處曬麥場上,或牆角,或立有一根樹樁,上麵掛有一個大大的燈罩,燈罩裏裝的都是那種老舊紅色的大燈泡。

每到半晚這些大燈泡便會亮起來,紅通通的就像是夕陽落日的延續。

到了這個時間點,各家各戶,老少爺們會聚集到曬麥場上來。

村裏的孩子會依照年齡,分成一組一組,由村裏的大人傳授武藝。

正逢那個時候,南少林第四十六代俗家弟子還俗返鄉。

南拳北腳,散打詠春。刀搶棍棒,十八般兵器,村裏的老少爺們個個是上手就能耍的有模有樣。

汕頭這種全民皆武的傳統,再加上當年汕頭特區並不比深圳差。

這樣的一個地方自然是吸引來無數的奇人異士來到汕頭。

有沒有為了錢,不與具表。但是收徒都能得到一份厚厚的拜師禮。

昆侖峨眉的老道,返鄉的正宗少林俗家弟子。在那個年代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拜師潮。

百姓尚武,難免會有逞凶鬥狠之輩,再加上大時代的召喚,衍變出了許多挺而走險的不法之徒,其中聚眾逞凶的黑道猶為張狂。

沿海一個小漁村被選為了特區發源地之一,開荒新建了工業園,一切都顯的朝氣蓬勃。

工商銀行施工大門前,一個年約十二三歲的小女孩,一手拿著一根魚竿,一手卻不自禁往雙眼上搓揉,一邊哭著,眼淚混合著飛揚的塵土。被她的小手一抹,就像是一隻小花貓。是那麼的無助,是那麼的令人惜憐。

這時,迎麵走來了一名青年,這青年長像清秀,穿著一套傳統的武道服,看起來精神,也陽光。

“小妹妹,是不是和家人走丟了?”青年嘴上說著,一邊卻替小女孩拭去臉上的泥汙。

小女孩聞言哭得更加委屈了,語帶不清地說道:“救救我爸爸,媽媽.....。”

她重複了好幾遍,青年總算是聽清了。

青年的眉頭緊緊皺起,說道:“你別著急,你爸媽怎麼了?”

青年一再的安慰下,小女孩足漸止住了哭聲,卻也是語言不清地說道:“我和我爸爸媽媽來釣魚。我不是故意的,是她撞我的。”

“他們打我爸爸,然後把我爸爸媽媽給抓起來了。”

“他們還要抓我,警察幫我,我跑了,可我爸爸媽媽沒出來。”

青年聽得是雲裏霧裏,卻在這時,遠處傳來了一陣騷亂,一輛警車狼狽逃走。

青年眉頭皺的更緊了,拉起小女孩的手,說道:“走,一邊慢慢說。”

二人便朝著海岸線走去。

路上,青年多次詢問經過,才勉強將事情給組織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