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劉恪在一家名為李記腸粉的小攤位開始了直播。
“將近一天不見,不知道直播間的小同誌們有沒有想我呀?”
直播間彈幕:
“想你這狗子?做夢呢?”
“我掐指一算,便知道主播是假酒喝多了。”
“主播還是沒認清自己在直播間的地位啊!”
“哈哈哈,你還是快說說今天早上吃什麼吧。”
“別,隻是吃東西多沒意思,強烈建議踢館!”
“踢館踢館,最好再揍幾個人!”
···
故作無奈地歎了歎氣,劉恪回道:“你們這些小同誌太讓我寒心了,居然還想讓我去別人的店裏踢館,我隻是個美食主播而已呀!還是把注意力放到我點的腸粉上吧!”
說著,便無視了直播間的彈幕,開始了對腸粉的講解:
“腸粉這種美食,最初名為惠積糍,也叫龍龕糍,並不叫腸粉,正式得名腸粉,主要是因為清朝的乾隆皇帝。”
“唐時,瀧州的龍龕道場,在當地鬧災情時,負責製作賑災食品油味糍,其中,惠積和尚因為追求更加節約糧食,創造出了一種超級薄的油味糍。”
“這種新品油味糍非常薄,耗費的材料比原本的油味糍製作要少上許多,更有利於賑災,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傳播。”
“而因為這種新型油味糍很薄,與以往分割成塊食用的油味糍不同,需要鏟成片吃,便被人們稱為了油味糍片。”
“但後來災情還是沒有得到減緩,於是,惠積和尚便再度改良了油味糍片,並讓一眾弟子寶亮,惠能傳授方法給災民。”
“在傳授的過程中,惠能和尚動了私心,做主將最新改良的油味糍片改名為了惠積糍,以此紀念惠積和尚的功德。”
“隨著災情的逐漸平複,惠積糍的名字也就這麼流傳了下來,其中,不少災民因為感念龍龕道場一眾和尚的布施幫助,便稱惠積糍為龍龕糍。”
“就這樣,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乾隆下江南。”
“當時,乾隆被紀曉嵐誘惑推薦,專門跑到了羅定州(瀧州的改名)吃龍龕糍,吃的時候大讚龍龕糍美味,興致來了便說,這龍龕糍不像糍粑,反而像是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
“因此,腸粉的名頭大盛,並由此傳遍了整個廣東地區。”
“主播今天在的這家名為李記腸粉的店,就是一家專賣腸粉的早餐店,采用的是老一輩的布拉腸粉工藝,配合獨門蘸汁,還有迎合雁城人口味所特製的辣椒醬,簡直一絕。”
“有些小同誌聽到老一輩布拉腸粉工藝這幾個字後,是不是莫名被驚訝到了,其實並沒有你們想的那麼複雜,隻不過是製作腸粉時,用的不是鐵製的托盤盛裝米漿,而是把米漿灑在紗布上,再上屜蒸而已。”
“這樣製作出來的布拉腸粉,相比現如今普遍流行的機製抽屜式腸粉還是有一些優點的,布拉腸粉蒸出來的腸粉更加地纖薄均勻,口感上要更好一點。”
“但是,總體上來說,布拉腸粉和機製抽屜式腸粉的口味差別還是不怎麼大,腸粉的製作工藝也不複雜,簡略地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製作腸粉粉漿,加料上屜蒸製,刮腸粉蘸料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