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新的超導電路搭接已完全屏蔽,快去室外連接線路,是否可實現無極限數據傳輸就在此一舉了。”
白發蒼蒼的賈院士穿著白色實驗室工作服,站在指揮台上,側著臉,一臉焦急的看著坐等在那兒的退休教師梁石說道。
“好,好,好……”梁石連忙站起來,低眉順眼地答應著,隻差點頭哈腰了,多年的挫折早把年少輕狂的他教訓到心灰意冷,再到現在的老於世故。
在暖氣的開動下,梁石臉上冒著虛汗,一臉緊張。
他飛快地穿上保暖大衣,小心地拿著那根長長的、有點特殊的金屬導線去了室外,他要去那天寒地凍的地方搭接那個數據發送端接口。
別看他看上去還算鎮定,那隻是因為他年紀大了,把事情的成敗看得淡了些,算是穩得住。這時他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心有忐忑,他對這個事完全沒有把握。
作為一名三流大學的物理係教授,他知道他之所以能來到北極這個地方參與這樣高端的實驗,其實這隻是國家為鼓勵高校教師參與科研,給的一個榮譽而已。
在實驗中,他除了做做樣子,接一下線,他是完全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的,要不然德高望重的賈院士就會叫他聲“梁老”,而不是“老梁”了。
這次參與這高端實驗的曆史性榮譽來源於他老早以前發表的一篇預測性的科研論文。
他在論文中忽悠道:當信道采用超導體來連接時,溫度條件達到要求下,電阻歸零,電流可達無窮大。
如果屏蔽掉所有外界和內部電子幹擾,那麼,根據香農理論,當噪聲為零時,不管帶寬有多小,都可以讓信道中的信道容量達到無窮大。
如今隨著超導實驗的進展,通信的工作溫度可達到零下30度就可以電阻歸零了,而自然環境零下30度在北極是容易遇到的,甚至哈爾濱都有。
沒錯,現在是到冬天了,為確保成功,無極限通信實驗室建在北極,而通信的超導線路是放在外麵的自然環境中。
拿著超導線接頭,踩著地上的皚皚白雪,梁石不由得猶豫起來,他有點發愣,嘴裏嘀咕著:“鬼知道能不能成功呢?當時瞎幾巴亂扯一通,今天萬一失敗,隻怕會臭名遠揚,晚節不保啊。”
其實梁石原來之所以發表那篇論文,完全是為了完成學校的科研任務。
高校教師也是分等級的,且直接與工資掛鉤。
當時,為了促進和激發教師的科研動力,多種機製的存在使得白混過日子的時代不存在了。
要知道,發篇這樣的國際論文可以加好幾分,檔次上足可以提高一檔,可以讓每月工資至少長一千多塊錢呢。
誰叫梁石思想成熟後就變成了個財迷,他年紀大了後沒了理想,就和太監一樣,沒得別的想頭,隻能認為錢越多越好,年輕時候家裏窮怕了啊。
就在梁石發愣的一瞬間,遠處,原來的陽光發生了大麵積的崩塌,頓時,天地變色,梁石感覺萬道帶綠色的炫光鋪天蓋地而來。
“啊,快停,那是極光!”賈院士驚得大叫起來,他知道極光是因為太陽風激發大氣分子或原子而產生,這種高能帶電粒子流對通信具有嚴重的幹擾性,這時再連接線路肯定會失敗。
梁石可來不及想到這些,他在接口處目瞪口呆,傻傻站那兒,被那絢麗得美輪美奐的北極光所吸引。
他不由感歎,這他麻的太好看了,這一輩子也就見到這一回啊。
幾個同事也都大聲呼叫著,興奮地欣賞著這大自然的神奇。
突然,梁石身下的儀器設備冒起了火花,他感覺手中的接頭有些異樣。
“轟”的一聲,梁石右手傳來一股毀天滅地的力量,他來不及思考什麼,隻見站的地方冒出一股青煙,然後就連人帶影一下子消失在這片天地間。
“老梁!你.......”賈院士嚇壞了,他驚訝大於悲傷地大喊一聲,周圍所有人也都驚呆了。
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了,大夥好半天才反應過來。
事後經討論,原來是因為高能帶電粒子剛好經過梁石所處的位置,從而接通了線路,使得線路電流瞬間達到無窮大,這時的梁石就成了這憤怒電流的發泄口,這種情況下不死就怪了。
“梁石,湘中大學退休老教師,在物理與通信方向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我國北極科研考察團成員,於2050年12月10日,就在他生日那天,因為意外事故,與世長辭,享年76歲。
我們懷著悲傷的心情,向這位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科學家致以沉痛的哀悼。”中央電視台當天晚上就此報道。死者為大,電視台記者自動幫梁石連升了三級,梁石非正式獲得了“科學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