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剛才不是要主動嗎?”
“我害怕啊。前麵那些女生的情書,最終都到了垃圾桶裏麵。韓風整一臉冷漠,誰都不能接近他的身邊半步,你我就這樣送情書,最後的命運,肯定和她們一樣,我才沒那麼笨呢!”
……
韓風跟著李仲聞教授來到了神經科學係地實驗室。
“韓風,我現在已經可以確信這個理論地正確性了。”李仲聞教授道,“這段時間,我做了不少實驗,都是針對孤波猜想進行的,雖然受到條件地限製,我沒能夠從正麵證明神經脈衝是以孤波的形式在體內傳播,但是間接的實驗測量方法顯示,神經脈衝地確是一種機械脈衝!”
李仲聞教授拿出一疊實驗數據遞給韓風,這些數據都是他這段時間來的實驗測量結果。
這些來,他在有限的條件下,針對自己的這個猜想分別從電光以及溫度等方麵對神經脈衝作了極為精密的檢測,從而得出了現在這個結論。他分別測量了神經脈衝傳導前後神經膜介質的電傳導阻抗特性、低頻振動波的傳遞特性、低溫導量子幹涉儀下的磁通量變化、溫度變化以及高壓高頻電磁場下的輝光放電現象。
“當然,這些實驗數據都是我從動物身上測量的,目前還沒有測量人體,不過這並不是關鍵所在,在這方麵,人和動物是完全一致的。”李仲聞繼續道。
韓風仔細閱讀著這些實驗數據,實話,其中的一些東西實在太過專業,他看不懂,不過大部分他還是看懂了,畢竟這段時間來他也並不是白過的。
韓風在心底其實已經徹底接受了這個李仲聞的這個猜想,因為其中很多數據都和他平時的觀察是相溫和的,而用他的這個猜想能夠完美地解釋這些現象。
但科學是嚴謹的,要將其變成真正的理論,除了實驗數據,還必須要有強有力地證據。例如,當年羅素從水流中現的孤波現象,在他逝世十年之後,荷蘭數學家科特韋格和德夫裏斯從數學上證明了“羅素波”的存在,他們得出了一個名為程”的非線性方程,這個方程的解,正好是羅素孤波。
國內現在的試驗器材和儀器還不足以能夠準確地測量神經脈衝的那些極為細微的數據,他現在得到的數據,都是粗糙而模糊的,顯然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
不過,在這點上,韓風卻能幫到忙,要到微觀,相信就算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也比不上韓風的“內視”功能。
李仲聞教授的這個理論,可以給韓風帶來了非常大的啟,讓他開始慢慢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身體,甚至很有可能揭開了丹流和內力之謎。所以,韓風決定幫李仲聞教授一把,也可以算是為國家做點貢獻,要是李仲聞教授因為實驗儀器不能達到要求而跑到國外去了,到時候這個理論誕生在國外,那可就有點冤了。
於是,回到自己的住處之後,韓風將級係統的編製工作暫時拋開,開始著手從李仲聞教授的那個角度去觀察神經脈衝的傳導。
正如李仲聞教授所,在神經脈衝傳導的那一瞬間,神經膜內的介質會由液體變為一種奇特的固體,並且這是一種化學變化,也就是,神經膜前後的組成成分都生了變化,但是這個化學變化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如果不是韓風這樣有針對性地仔細觀測,還真現不了。
韓風記錄這些數據的方法很簡單,他編寫了一個簡單的神經脈衝強度檢測程序,針對某種特定的神經脈衝,然後截獲傳播某一段神經纖維前後神經脈衝強度的變化,所用的時間等等參數,然後他將這些參數以固定的格式保存到自己的腦盤中。
這是一個枯燥而單調的過程,所以韓風指定幾個專門的觀測點之後,就不再關注這裏,而是開始分析那些記錄下來的數據。
斷斷續續總共花了兩的時間,韓風最終得出了一個偏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