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遭打遇救(上)(1 / 3)

第一回 說景致聊城繁盛堪玩 逛廟會瑞兒遭打遇救(上)

話說大宋河北東路博州聊城縣城無疑是個繁華、熱鬧的地方,相比臨近的其它縣城,它要大要繁盛許多,就算跟博州城相比也並不遜色多少。

聊城城內橫橫豎豎的幾條大街,中間夾雜著或直或斜或七拐八彎的眾多小巷,開滿了大大小小的雜貨店鋪、商行、酒肆、客棧、戲院、青樓、妓院等,還有好幾處大小不等的集市,近三萬來戶人家雜居其間,街坊們或為了升官,或為了發財,或為了謀生,或為了別的什麼,日日在其中忙碌。

縣城門外還有不少的小街小巷和村落樣的聚居群落,算是城郊了。住不起城裏的人就湊合著住在城門外,都一般的圍繞著這座熱鬧的城市討生活。

縣城下麵鄉鎮的鄉民進城來,往往為的賣掉一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什麼的,然後買回去一些鹽、布匹或其他日用雜貨。

也有的鄉民進城隻是來閑逛看熱鬧的。

雖然看不起眼,他們也發不了財,但鄉民們卻也是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正是他們為城裏人送來吃的和不少用的東西。

遠近做大買賣的商人喜歡聊城城,因為這裏交通便利,人口蕃息,市井繁榮,貨品好出手,要采辦貨物也容易。

城東六七裏地的運河碼頭是遠近聞名的河岸商埠,一年四季在這裏水陸周轉的貨物都極多,酒肆、客棧、商鋪林立,也很是繁盛。

商人們還看中聊城城的一樣,就是聊城的衣食住行都比別處方便,買賣做成了,掙了銀子,可以吃喝玩樂消遣一番,再量幾尺綢緞或布匹或金銀珠翠首飾回去孝敬老人或打賞家裏的女人和小孩,豈不美哉?這一點,也為聊城招徠不少的遊玩客人。

遠近州府官宦、富家子弟以及鄉間地主和鄉紳子弟喜歡來聊城消遣,來玩樂,來消耗他們家中多餘或者本就不多的銀子。

赴任、卸任的官僚和風騷的文人墨客也是愛熱鬧的主,他們在聊城可以極致的張揚他們的得意、作賤他們的失意和宣泄他們的風騷。

這裏的繁榮和熱鬧就是他們最好的背景和舞台。

除了街市熱鬧,這裏酒館、客棧極多,更重要的一點,聊城青樓、妓院很多,優人、娼妓聲名遠播,是得意或失意官僚以及文人墨客詩酒歌賦消遣的好地方。

雖然聊城縣城沒有什麼特別優美的景致,不過是城外青山環抱,翠綠欲滴,一條清澈的河流在青山間穿行,從城北穿城而過向城南流去,這就是聊城河。

這聊城河流過城中,不僅增添了景色風情的佳妙之處,商販往來也便利了許多,河兩岸邊上店鋪林立,人氣旺盛,買賣暢旺,尤其集中了南北各地的美食,迎合南來北往的客商遊人的口味。

聊城河流經城中,出城南後繼續往東南流去,再蜿蜒流過四五裏地麵,河麵變得開闊了許多,水也深了,就接上運河大碼頭了。小船可以搖到聊城城裏的河邊小碼頭去上下船客和貨物,大貨船隻能到運河大碼頭錨定卸貨,然後再將貨物拉進城裏去。

由於往來船隻甚多,貨物周轉繁忙,運河大碼頭也變成了一個繁忙熱鬧的小鎮,吃的住的玩的,應有盡有了。

城南幾裏地遠的蔥籠的高山腰間的福緣寺倒是個好去處,規模不小,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三、四十個和尚在寺內吃齋念佛,祈求早進佛界,或者也祈求世間一切平安,祈祝來寺施主和香客多福,早圓心願。

福緣寺是個清靜雅致的處所,是聊城縣虔誠者和有情趣的雅仕淑女喜歡去的處所,一邊禮佛求福,順便散心觀覽山野景色,一向為聊城縣城善男信女、老爺公子或夫人小姐們遊玩的聖地。

聊城城西門外的城隍廟則不同,兩進的廟宇,裏進為廟屋,供奉著一尊說不清什麼的神像作為鎮城之神,居民們求財祈福、祛邪消災等都來拜他。

外進是休息廳,擺了些椅桌板凳供來上香或遊玩的人休息。兩進之間的西側開個小門,連著的是幾間小房子,那是老頭子廟祝的住所。

城隍廟前是個青磚鋪成的大廣場,廣場的西麵和南麵隔著一彎長滿樹木和野草的小丘,便是一條環繞半個聊城縣城的溪流。

廣場的東麵是三排房子,平時沒什麼作用,可今日是廟會的日子,一切都不同了。幾排房子全都變成了店鋪,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各種買賣擺得滿滿當當,城裏出來的、鄉下趕來的,來捧場的、來湊熱鬧的、來消遣的,熙熙攘攘,人可真不少。

大廣場上還擺上兩排各式的雜貨攤,攤前圍著東挑西撿、與攤主討價還價的人群。耍猴的、賣藝的、賣唱的,甚至純粹賣吆喝的,也要在熱鬧的人海中嶄露頭角,隨便占上一塊地方後就各使絕活,目的明確,隻為逗圍觀的人們的喝彩、開心,討幾文銅錢生活。沒幾個本錢的貨郎也不放過這樣的大好機會,或肩挑,或背扛,或手提,邊吆喝著在人群中穿行,推銷他們的小玩意、果品或小點心或別的什麼小東西。

在大人身邊竄來竄去的小孩子們則把這裏當作難得的歡樂場,這樣的熱鬧盛況是他們平時少見的,即便是城裏的街市也沒有這麼熱鬧;就算是大人們沒有給他們買想吃想玩的,他們也忘情於這熱鬧的歡樂之中;要是再得到所喜歡吃的和玩的,那就再好不過的了。

這一年本應是大宋哲宗元符四年,這哲宗皇帝也夠不應時,上年底罹疾,沉屙在床,元旦朝賀都略去了,藥石罔效,就在正月初八駕崩,享年僅二十有五,頗為可惜可歎。

因哲宗皇帝尚無子嗣,太後與大臣在哲宗皇帝兄弟行中選擇了端王趙佶嗣位。新皇帝也已經繼位,是為大宋徽宗皇帝,朝廷的喜詔哀詔都頒發下來,改年號為建中靖國,是為建中靖國元年,這聊城縣城元宵節的廟會依然熱鬧地進行。